|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导论 | 第8-18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3、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14-18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2、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8页 |
| 1、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 第18页 |
| 2、城市社区 | 第18页 |
| 3、社会适应 | 第18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1、生态系统理论 | 第18-20页 |
| 2、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 二、黑甲山片区及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总体状况 | 第21-26页 |
| (一)黑甲山片区简介 | 第21页 |
| (二)黑甲山片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基本状况 | 第21-26页 |
| 1、主要来源地分析 | 第21-22页 |
| 2、家庭结构和背景 | 第22-24页 |
| 3、社区生活状况 | 第24-25页 |
| 4、流动儿童的文化背景 | 第25页 |
| 5、流动儿童的现行特征 | 第25-26页 |
| 三、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41页 |
| (一)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 | 第26-34页 |
| 1、心理适应状况 | 第26-27页 |
| 2、学习适应状况 | 第27-29页 |
| 3、人际适应状况 | 第29-31页 |
| 4、文化适应状况 | 第31-32页 |
| 5、生活适应状况 | 第32-34页 |
| (二)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 | 第34-41页 |
| 1、心理适应不良问题 | 第34-35页 |
| 2、学习融入困难问题 | 第35-36页 |
| 3、排斥问题 | 第36-38页 |
| 4、认同整合问题 | 第38-39页 |
| 5、生活习惯和行为的转变问题 | 第39页 |
| 6、家庭教育支持无力问题 | 第39-41页 |
| 四、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9页 |
| (一)个人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 1、年龄 | 第41页 |
| 2、性别 | 第41页 |
| 3、语言能力 | 第41-43页 |
| (二)家庭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 1、家庭气氛 | 第43页 |
| 2、家庭教育 | 第43页 |
| 3、家庭经济 | 第43-44页 |
| (三)学校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 1、师生关系 | 第44页 |
| 2、同辈群体关系 | 第44-45页 |
| 3、学前教育 | 第45-47页 |
| (四)社区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 1、社区教育资源 | 第47-48页 |
| 2、社区活动 | 第48页 |
| (五)社会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 1、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支持 | 第48页 |
| 2、社会传播媒介 | 第48-49页 |
| 五、促进乌鲁木齐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对策及建议 | 第49-53页 |
| (一)培养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 | 第49页 |
| (二)改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汉语普通话水平 | 第49-50页 |
| (三)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跟本地儿童的交往 | 第50页 |
| (四)提高家庭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水平 | 第50-51页 |
| (五)解决入学前教育难的问题 | 第51页 |
| (六)促进参与社区教育和社区活动 | 第51-52页 |
| (七)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注释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附录1 | 第60-66页 |
| 附录2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