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金龟子绿僵菌诱导花生根建立共生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1页
    1.1 绿僵菌防治害虫及内共生研究第14-15页
        1.1.1 花生田间绿僵菌应用现状第14页
        1.1.2 绿僵菌与植物内共生研究第14-15页
    1.2 有益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研究第15-17页
        1.2.1 有益微生物共生研究概况第15页
        1.2.2 菌-植物共生分子机理研究第15-17页
    1.3 病原微生物与植物互作的致病/抗病机理研究第17-19页
        1.3.1 微生物侵染植物过程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第17页
        1.3.2 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第17-19页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第19-20页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绿僵菌和镰刀菌处理花生根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第21-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1.1 供试真菌和植物第21页
        2.1.2 孢子粉获得第21页
        2.1.3 花生根接菌处理第21-22页
        2.1.4 花生根总RNA提取第22页
        2.1.5 R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第22-23页
        2.1.6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第23-24页
        2.1.7 差异基因的分析第24页
        2.1.8 基因转录水平表达检测第24页
        2.1.9 水杨酸和茉莉酸检测第24页
        2.1.10 数据处理第24-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35页
        2.2.1 花生根总RNA提取第25-26页
        2.2.2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情况第26-27页
        2.2.3 非冗余unigenes功能注释第27页
        2.2.4 非冗余unigenes功能分类第27-28页
        2.2.5 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第28-29页
        2.2.6 植物-真菌互作基因第29-30页
        2.2.7 差异基因功能分析第30-32页
        2.2.8 RT-q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第32-35页
        2.2.9 防御激素SA和JA的测定第35页
    2.3 讨论第35-38页
第三章 绿僵菌与花生根共生的关键基因和途径分析第38-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3.1.1 供试样品第38页
        3.1.2 花生根总RNA提取第38页
        3.1.3 花生根总蛋白提取第38页
        3.1.4 蛋白质还原烷基化和酶解第38-39页
        3.1.5 RT-qPCR检测第39页
        3.1.6 PRM检测第39-40页
        3.1.7 数据处理第40-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3.2.1 目标基因和蛋白鉴定第41页
        3.2.2 免疫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第41-46页
        3.2.3 共生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第46页
        3.2.4 基因表达和蛋白丰度的相关性分析第46-47页
    3.3 讨论第47-50页
第四章 绿僵菌粘附素Mad1基因克隆与表达第50-6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0-58页
        4.1.1 供试材料第50页
        4.1.2 主要培养基及缓冲液第50-51页
        4.1.3 菌丝培养及总RNA提取第51-52页
        4.1.4 粘附素Mad1基因的克隆第52-54页
        4.1.5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4-55页
        4.1.6 酵母电转感受态的制作第55页
        4.1.7 重组质粒线性化及电转第55页
        4.1.8 PCR筛选阳性克隆第55-56页
        4.1.9 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第56页
        4.1.10 发酵液上清纯化第56-57页
        4.1.11 菌体破碎与纯化第57页
        4.1.12 蛋白浓缩及功能验证第57页
        4.1.13 数据处理第57-5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8-62页
        4.2.1 绿僵菌Mad1基因的克隆第58页
        4.2.2 重组毕赤酵母GS115的验证第58-59页
        4.2.3 目的蛋白验证第59-61页
        4.2.4 功能验证第61-62页
    4.3 讨论第62-63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附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历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3WQF80-10油动无人直升机机架振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猪粪处置方式及施用年限对土壤氮通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