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9页 |
1.1 我国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粪污处理方式 | 第13-14页 |
1.1.1 水冲粪 | 第13-14页 |
1.1.2 水泡粪 | 第14页 |
1.1.3 干清粪 | 第14页 |
1.2 我国猪粪资源化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1.2.1 饲料化 | 第14页 |
1.2.2 能源化 | 第14页 |
1.2.3 肥料化 | 第14-15页 |
1.3 猪粪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状况 | 第15-16页 |
1.3.1 作物氮素利用 | 第15页 |
1.3.2 土壤NH_3挥发 | 第15页 |
1.3.3 土壤N_2O排放 | 第15-16页 |
1.4 猪粪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学特征 | 第16-17页 |
1.4.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16页 |
1.4.2 土壤酶活性 | 第16-17页 |
1.4.3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不同形态猪粪存储及还田过程中氮素动态变化 | 第19-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1.3 土壤与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19-20页 |
2.1.4 NH_3挥发的采集与测定 | 第20页 |
2.1.5 温室气体(GHG)的采集与测定 | 第20-21页 |
2.1.7 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及排放强度估算 | 第21页 |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1-27页 |
2.2.1 不同形态猪粪存储前后氮素含量变化及损失特征 | 第21-23页 |
2.2.2 不同形态猪粪施用下的土壤NH_3挥发损失 | 第23-24页 |
2.2.3 不同形态猪粪施用下的土壤GHG排放 | 第24-25页 |
2.2.4 不同形态猪粪施用下的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 第25-26页 |
2.2.5 不同形态猪粪施用下土壤理化性质 | 第26-27页 |
2.3 讨论 | 第27-29页 |
2.3.1 不同形态猪粪存储过程中的N素损失 | 第27页 |
2.3.2 不同形态猪粪对土壤NH_3挥发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3 不同形态猪粪对土壤GHG排放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4 不同形态猪粪对土壤氮素利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2.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猪粪短期施用对土壤氮通量的影响 | 第31-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31页 |
3.1.2 短期微区试验 | 第31页 |
3.1.3 土壤及植株样品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1-32页 |
3.1.4 气体指标测定 | 第32页 |
3.1.5 土壤碳氮库及氮肥偏生产力计算 | 第32-33页 |
3.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3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3.2.1 猪粪短期施用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猪粪短期施用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4页 |
3.2.3 猪粪短期施用对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4 猪粪短期施用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猪粪短期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 讨论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猪粪长期施用对土壤氮通量的影响 | 第41-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4.1.1 研究区概况 | 第41页 |
4.1.2 长期微区试验 | 第41页 |
4.1.3 土壤及植株样品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1页 |
4.1.4 气体指标测定 | 第41页 |
4.1.5 土壤碳氮库及氮肥偏生产力计算 | 第41页 |
4.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1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4.2.1 猪粪长期施用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2 猪粪长期施用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3 猪粪长期施用对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4 猪粪长期施用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5 猪粪长期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讨论 | 第47-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5.2 创新点 | 第51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