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麻韧皮脱胶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蛋白质差异表达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1 红麻 | 第14页 |
1.2 红麻脱胶 | 第14-16页 |
1.2.1 传统水沤脱胶 | 第15页 |
1.2.2 现代生物脱胶 | 第15页 |
1.2.3 其它方法脱胶 | 第15-16页 |
1.3 红麻生物脱胶菌 | 第16-17页 |
1.4 红麻生物脱胶酶 | 第17-19页 |
1.4.1 果胶酶 | 第18页 |
1.4.2 甘露聚糖酶 | 第18-19页 |
1.4.3 木聚糖酶 | 第19页 |
1.4.4 木质素酶 | 第19页 |
1.5 红麻生物脱胶机理 | 第19-20页 |
1.6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1 常规方法 | 第21页 |
1.6.2 宏基因组技术 | 第21页 |
1.7 蛋白ITRAQ分析 | 第21-23页 |
1.7.1 蛋白iTRAQ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7.2 蛋白iTRAQ技术原理 | 第22-23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宏基因组的红麻脱胶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 | 第24-35页 |
2.1 材料 | 第24页 |
2.1.1 原料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2 方法 | 第24-27页 |
2.2.1 样品处理及富集 | 第24-25页 |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5页 |
2.2.3 PCR产物混样、纯化与扩增 | 第25-26页 |
2.2.4 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2.3.1 16S/18SrDNA样品质量评估 | 第27-28页 |
2.3.2 RankAbundance | 第28-29页 |
2.3.3 主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2.3.4 系统发育树状图 | 第30页 |
2.3.5 物种组成变化 | 第30-33页 |
2.4 讨论 | 第33-34页 |
2.4.1 测序平台及测序区的选择 | 第33页 |
2.4.2 特异性红麻生物脱胶菌株 | 第33-34页 |
2.5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可培养的红麻脱胶微生物多样性 | 第35-46页 |
3.1 材料 | 第35-36页 |
3.1.1 原料 | 第35页 |
3.1.2 主要培养基 | 第35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2 方法 | 第36-39页 |
3.2.1 脱胶微生物富集与筛选 | 第36-37页 |
3.2.2 菌株鉴定 | 第37-38页 |
3.2.3 脱胶效果检测 | 第38-39页 |
3.2.4 酶的催化活性检测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3.1 红麻韧皮组分 | 第39-40页 |
3.3.2 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 第40-42页 |
3.3.3 菌株脱胶功能 | 第42-43页 |
3.3.4 脱胶菌株的酶学特性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5页 |
3.4.1 脱胶微生物的分类偏好性 | 第44页 |
3.4.2 红麻韧皮生物脱胶关键酶 | 第44页 |
3.4.3 生物脱胶COD降低 | 第44-45页 |
3.5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菌株PW的非纤维素降解特性 | 第46-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4.1.1 材料 | 第46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4.1.3 主要设备 | 第46页 |
4.1.4 方法 | 第46-4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4.2.1 生物脱胶发酵条件 | 第48页 |
4.2.2 红麻脱胶效果比较 | 第48-49页 |
4.2.3 发酵中的单糖含量 | 第49-50页 |
4.2.4 发酵过程中关键酶酶活 | 第50页 |
4.2.5 脱胶微观检测 | 第50-51页 |
4.3 讨论 | 第51-52页 |
4.3.1 生物脱胶残胶偏高 | 第51页 |
4.3.2 生物脱胶能保留纤维固有性能 | 第51-52页 |
4.4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蛋白组ITAQ定量分析 | 第53-65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5.1.1 材料 | 第53页 |
5.1.2 主要设备 | 第53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5.1.4 主要方法 | 第53-5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5.2.1 蛋白质浓度与总量 | 第55-56页 |
5.2.2 蛋白质质量评估 | 第56-60页 |
5.2.3 蛋白质鉴定与差异蛋白筛选 | 第60-61页 |
5.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64页 |
5.3 讨论 | 第64页 |
5.4 结论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