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8页 |
1.1 布鲁菌病概述 | 第16-18页 |
1.1.1 病原学及分类 | 第16-17页 |
1.1.2 传播途径 | 第17页 |
1.1.3 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 第17-18页 |
1.2 布鲁菌的毒力因子 | 第18-22页 |
1.2.1 脂多糖(LPS) | 第18-20页 |
1.2.2 Ⅳ型分泌系统(T4SS) | 第20-22页 |
1.3 布鲁菌的致病机制 | 第22-26页 |
1.3.1 布鲁菌在胞内的生命周期 | 第22-23页 |
1.3.2 布鲁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策略 | 第23-25页 |
1.3.3 布鲁菌胞内存活机制 | 第25-26页 |
1.4 R型布鲁菌致死巨噬细胞的研究概述 | 第26-2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R型布鲁菌ΔRFBE诱导巨噬细胞死亡依赖于T4SS | 第28-3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2页 |
2.1.1 菌株、质粒、细胞和培养条件 | 第28页 |
2.1.2 培养基和试剂 | 第28-29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1.4 试剂配制 | 第29页 |
2.1.5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2.1.6 基因组的提取 | 第29-30页 |
2.1.7 pKBΔvirB123自杀质粒的构建 | 第30-31页 |
2.1.8 ΔrfbEΔvirB123菌株的构建 | 第31页 |
2.1.9 细胞感染试验 | 第31页 |
2.1.10 细胞死亡鉴定 | 第31-32页 |
2.1.11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32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2-34页 |
2.2.1 pKBΔvirB123自杀质粒的构建结果 | 第32页 |
2.2.2 ΔrfbEΔvirB123菌株的构建结果 | 第32-33页 |
2.2.3 R型布鲁菌ΔrfbE诱导巨噬细胞死亡依赖于T4SS | 第33-34页 |
2.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R型布鲁菌通过增强T4SS分泌来激活IRE1Α通路致死巨噬细胞 | 第36-5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3页 |
3.1.1 菌株、质粒、细胞和培养条件 | 第36-37页 |
3.1.2 培养基、试剂和抗体 | 第37-38页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8页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3.1.5 引物设计 | 第39-40页 |
3.1.6 质粒构建 | 第40页 |
3.1.7 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40-41页 |
3.1.8 细胞感染试验 | 第41页 |
3.1.9 细胞死亡鉴定 | 第41页 |
3.1.10 Luciferase的活性检测 | 第41-42页 |
3.1.11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第42页 |
3.1.12 Westernblotting | 第42-43页 |
3.1.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43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3-50页 |
3.2.1 质粒构建结果 | 第43-44页 |
3.2.2 缺失菌株构建结果 | 第44-46页 |
3.2.3 R型布鲁菌ΔrfbE的T4SS分泌能力增强 | 第46-47页 |
3.2.4 R型布鲁菌ΔrfbE的T4SS过表达导致其分泌能力增强 | 第47-48页 |
3.2.5 R型布鲁菌ΔrfbE上调表达VjbR以促进T4SS分泌而致死巨噬细胞 | 第48-49页 |
3.2.6 R型布鲁菌通过过激活IRE1α诱导巨噬细胞死亡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布鲁菌的分泌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3-63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7页 |
4.1.1 菌株、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53-54页 |
4.1.2 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54页 |
4.1.3 试剂配制 | 第54-55页 |
4.1.4 生长曲线测定 | 第55页 |
4.1.5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第55页 |
4.1.6 Luciferase的活性检测 | 第55页 |
4.1.7 分泌蛋白组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4.1.8 考马斯亮蓝染色及蛋白浓度测定 | 第55-56页 |
4.1.9 蛋白质的FASP酶解 | 第56页 |
4.1.10 酶解产物的LC-MS/MS分析 | 第56页 |
4.1.11 Maxquant的非标记分析 | 第56页 |
4.1.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6-57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7-61页 |
4.2.1 菌株在不同的营养缺乏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第57页 |
4.2.2 virB体外诱导表达条件的确定 | 第57-58页 |
4.2.3 分泌蛋白样品的制备结果 | 第58-59页 |
4.2.4 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 | 第59页 |
4.2.5 GeneOntology(GO)分析结果 | 第59-60页 |
4.2.6 KEGG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4.3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五章 R型布鲁菌致死巨噬细胞的分泌蛋白筛选鉴定 | 第63-75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8页 |
5.1.1 菌株、质粒、细胞和培养条件 | 第64-65页 |
5.1.2 培养基和试剂 | 第65页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5-66页 |
5.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66页 |
5.1.5 引物设计 | 第66页 |
5.1.6 质粒构建 | 第66-67页 |
5.1.7 突变菌株的构建 | 第67页 |
5.1.8 细胞感染试验 | 第67页 |
5.1.9 细胞死亡鉴定 | 第67页 |
5.1.10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第67-68页 |
5.1.11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68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68-72页 |
5.2.1 重组质粒构建结果 | 第68-69页 |
5.2.2 突变菌株构建结果 | 第69页 |
5.2.3 差异分泌蛋白和T4SS组分蛋白对ΔrfbE致死巨噬细胞的作用 | 第69-70页 |
5.2.4 T4SS效应蛋白对ΔrfbE致死巨噬细胞的作用 | 第70-71页 |
5.2.5 OmpW和假定蛋白(BAB1_1185)与R型布鲁菌的细胞毒性密切相关 | 第71-72页 |
5.3 讨论 | 第72-7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