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热电联产机组调峰能力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主要符号表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能源现状概括第13-14页
        1.1.1 世界能源现状第13页
        1.1.2 中国能源现状第13-14页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热电联产的形式第15-17页
        1.3.2 吸收式热泵回收余热研究第17页
        1.3.3 热电联产机组的调峰模式研究第17-19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基于气象因素的供热系统热负荷预测第20-25页
    2.1 气象条件对采暖热负荷的影响第20-21页
        2.1.1 室外温度第20页
        2.1.2 风速第20-21页
        2.1.3 太阳辐射第21页
    2.2 实例计算第21-24页
        2.2.1 室外温度对热负荷的影响第21-22页
        2.2.2 风速与室外温度对热负荷的影响第22-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吸收式热泵机组模型构建第25-36页
    3.1 吸收式热泵的概念第25-28页
        3.1.1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原理第25-27页
        3.1.2 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特点第27页
        3.1.3 吸收式热泵的性能评价第27-28页
    3.2 吸收式热泵模型的构建第28-33页
        3.2.1 简化假定第28页
        3.2.2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第28-31页
        3.2.3 参数确定第31-32页
        3.2.4 热力计算第32-33页
    3.3 计算结果第33-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汽轮机变工况模型的构建第36-43页
    4.1 汽轮机机组简介第36-37页
    4.2 汽轮机热力性能计算模型第37-40页
        4.2.1 流动特性模型第37-38页
        4.2.2 抽汽压力变工况模型第38页
        4.2.3 凝汽器变工况计算模型第38-40页
        4.2.4 各级组效率模型第40页
    4.3 变工况计算过程第40-41页
    4.4 汽轮机变工况计算模型的验证第41-42页
    4.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5章 热泵辅助供热的热电联产机组调峰性能分析第43-51页
    5.1 调峰运行参数的分析第43-44页
        5.1.1 低压缸最小冷却流量第43-44页
        5.1.2 供暖抽汽压力第44页
    5.2 机组调峰对热泵性能的影响第44-46页
        5.2.1 热网水温度对热泵COP的影响第44-45页
        5.2.2 抽汽压力对热泵COP的影响第45页
        5.2.3 循环水温度对热泵COP的影响第45-46页
    5.3 吸收式热泵对机组电力调峰范围的影响第46-50页
        5.3.1 机组的最大调峰功率第46-48页
        5.3.2 机组最小调峰功率第48-50页
    5.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放社区的空间营造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C674x-DSP的工程电梯人数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