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1 国外住区规划理论中开放思想的发展 | 第14-19页 |
1.3.2 我国社区规划理论演进 | 第19-21页 |
1.4 研究对象的内涵、相关概念及范围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对象的内涵 | 第21-22页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4.3 研究对象的范围 | 第24页 |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24-28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24-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 国外住区规划理论中开放社区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经验 | 第28-36页 |
2.1 柯布西耶的“理想城市”与马赛公寓 | 第28-29页 |
2.2 TEAM 10“网状城市”与法国莱·米雷尔新城的应用 | 第29-31页 |
2.3 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理论与里斯顿新城 | 第31-33页 |
2.4 英国新城镇理论及其应用 | 第33-36页 |
2.4.1 坎伯诺尔德 | 第33-34页 |
2.4.2 哈罗 | 第34-36页 |
3 开放社区发展概况与案例研究 | 第36-47页 |
3.1 开放社区的优越性 | 第36-37页 |
3.2 国外开放社区发展现状 | 第37-39页 |
3.2.1 美国:业主投票决定是否开放 | 第37-38页 |
3.2.2 韩国:开放社区内部道路,为本社区提供停车 | 第38页 |
3.2.3 俄罗斯:封闭大院和街区制并存 | 第38-39页 |
3.2.4 日本:高高在上的大学敞开了大门 | 第39页 |
3.3 国外开放社区具体案例 | 第39-42页 |
3.3.1 美国佛罗里达Seaside小镇 | 第39-40页 |
3.3.2 加拿大太平洋协和社区 | 第40-42页 |
3.4 我国开放社区发展研究 | 第42-47页 |
3.4.1 上海宝山梧桐城邦 | 第43-44页 |
3.4.2 深圳万科城 | 第44-45页 |
3.4.3 四川宜宾莱茵河畔 | 第45-47页 |
4 开放社区空间营造方法 | 第47-66页 |
4.1 开放社区的空间组成元素 | 第47-54页 |
4.1.1 边界:社区与城市之间的界面 | 第47-49页 |
4.1.2 区域:社区功能分区 | 第49-51页 |
4.1.3 道路:社区内部道路 | 第51-52页 |
4.1.4 节点:社区公共空间 | 第52-53页 |
4.1.5 标志物:社区标识 | 第53-54页 |
4.2 开放社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54-56页 |
4.2.1 距离可达性 | 第54页 |
4.2.2 功能复合性 | 第54页 |
4.2.3 空间层次多样性 | 第54-55页 |
4.2.4 居住安全性 | 第55-56页 |
4.3 大型社区向开放社区转型办法 | 第56-66页 |
4.3.1 不同角色在社区转型中的改变 | 第56-59页 |
4.3.2 现有单位大院的转型 | 第59-64页 |
4.3.3 现有超大住宅小区的转型 | 第64-66页 |
5 设计实例--以上海虹口区某街道为例进行开放社区改造 | 第66-78页 |
5.1 项目背景介绍 | 第66-67页 |
5.2 基地调研 | 第67-70页 |
5.2.1 基地现有的建筑情况 | 第67-68页 |
5.2.2 基地周边交通情况 | 第68-69页 |
5.2.3 基地内部商业形式 | 第69页 |
5.2.4 基地内部居民交流反馈结果 | 第69-70页 |
5.3 以“海派”为主题的城市设计方案 | 第70-77页 |
5.3.1 道路 | 第71-72页 |
5.3.2 边界 | 第72-73页 |
5.3.3 区域 | 第73-76页 |
5.3.4 节点 | 第76-77页 |
5.3.5 标志物 | 第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 | 第78-82页 |
6.1 开放社区的空间营造方法综述 | 第78-80页 |
6.1.1 空间形态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 第78-79页 |
6.1.2 各种社区空间组成元素相结合 | 第79-80页 |
6.1.3 从居民的生活出发进行调整改造 | 第80页 |
6.2 对开放社区的思考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 “共园”——北京某社区开放性改造设计 | 第86-91页 |
学术成果统计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