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5-33页 |
1.1 地聚合物简介 | 第15-19页 |
1.1.1 地聚合物结构 | 第16-17页 |
1.1.2 地聚合物反应机理 | 第17-18页 |
1.1.3 地聚合物性能 | 第18-19页 |
1.2 地聚合物研究概况 | 第19-26页 |
1.2.1 地聚合物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1.3 纤维增强胶凝材料 | 第26-30页 |
1.3.1 纤维增强胶凝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机理 | 第26-27页 |
1.3.2 纤维增强地聚合物研究 | 第27-28页 |
1.3.3 碳纳米管的简介 | 第28-29页 |
1.3.4 碳纳米管增强胶凝材料研究 | 第29-30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0-33页 |
1.4.1 本文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4.3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31-33页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33-41页 |
2.1 原材料 | 第33-3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5-41页 |
2.2.1 地聚合物拌合及养护方式 | 第35-36页 |
2.2.2 工作性能试验方法 | 第36页 |
2.2.3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2.2.4 微观性能试验方法 | 第37-41页 |
3 地聚合物制备技术研究 | 第41-59页 |
3.1 硅铝比,钠铝比和水钠比对地聚合物影响研究 | 第41-49页 |
3.1.1 试验组安排 | 第41-42页 |
3.1.2 硅铝比,钠铝比和水钠比对地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3 硅铝比,钠铝比和水钠比对地聚合物性能影响的微观分析 | 第44-49页 |
3.2 Na_2CO_3对地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3.2.1 试验组安排 | 第49-50页 |
3.2.2 Na_2CO_3对新拌地聚合物工作性能影响 | 第50-51页 |
3.2.3 Na_2CO_3对地聚合物力学性能影响 | 第51-52页 |
3.3 消泡剂对地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 第52-57页 |
3.3.1 试验组安排 | 第52-53页 |
3.3.2 消泡剂对地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3 消泡剂对地聚合物影响的孔结构分析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PVA纤维、碳纳米管改性地聚合物力学性能研究 | 第59-71页 |
4.1 试验组安排 | 第59-61页 |
4.2 PV纤维、碳纳米管对地聚合物抗折强度影响 | 第61-64页 |
4.3 PVA纤维、碳纳米管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影响 | 第64-69页 |
4.4 PVA纤维、碳纳米管对地聚合物抗弯强度影响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PVA纤维、碳纳米管改性地聚合物改性机理研究 | 第71-85页 |
5.1 地聚合物微观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81页 |
5.1.1 地聚合物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第71-78页 |
5.1.2 地聚合物物相组成和结构基团分析 | 第78-80页 |
5.1.3 地聚合物微观聚合度分析 | 第80-81页 |
5.2 基于多尺度的双纤维改性作用机理 | 第81-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创新点 | 第86-87页 |
6.2.1 关键摩尔比在不同荷载形式下对地聚合物的影响 | 第86-87页 |
6.2.2 混杂纤维对地聚合物力学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 | 第87页 |
6.3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