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2.3 小结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0-24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26-28页 |
2 基于老年人步行需求的住区空间环境体系构建 | 第28-48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8-31页 |
2.1.1 老年人行为和环境关系的基础理论 | 第28-30页 |
2.1.2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老年人步行行为的环境需求理论 | 第30-31页 |
2.2 老年人步行出行对空间环境的需求 | 第31-39页 |
2.2.1 老年人步行出行的需求层次 | 第31-33页 |
2.2.2 从老年人生理特征出发的步行环境需求 | 第33-34页 |
2.2.3 从老年人步行行为特征出发的步行环境需求 | 第34-36页 |
2.2.4 从老年人心理特征出发的步行环境需求 | 第36-38页 |
2.2.5 从老年人社会特征出发的步行环境需求 | 第38-39页 |
2.3 住区空间环境体系的构建 | 第39-48页 |
2.3.1 住区空间环境体系中城市布局要素 | 第41-44页 |
2.3.2 住区空间环境体系中微观环境感知要素 | 第44-48页 |
3 老年人宜步行住区空间环境实证研究方案制定 | 第48-62页 |
3.1 实证研究方案思路 | 第48-49页 |
3.2 案例选取 | 第49-53页 |
3.2.1 住区选取依据 | 第49-51页 |
3.2.2 研究区范围界定 | 第51-53页 |
3.3 变量设定 | 第53-56页 |
3.3.1 老年人步行行为变量 | 第53页 |
3.3.2 个体属性变量 | 第53-54页 |
3.3.3 住区空间环境变量 | 第54-56页 |
3.4 数据获取 | 第56-58页 |
3.4.1 个体属性数据收集 | 第56-58页 |
3.4.2 城市布局的空间数据收集 | 第58页 |
3.4.3 微观环境感知数据收集 | 第58页 |
3.5 分析方法选取 | 第58-62页 |
3.5.1 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3.5.2 逻辑斯蒂克回归分析 | 第59-62页 |
4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62-82页 |
4.1 老年人总体步行和城市布局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4.2 老年人交通性步行的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第63-69页 |
4.2.1 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4.2.2 逻辑斯迪克回归分析 | 第64-67页 |
4.2.3 关键因子分析 | 第67-69页 |
4.3 老年人购物性步行的关键性因子分析 | 第69-74页 |
4.3.1 相关分析 | 第69-71页 |
4.3.2 逻辑斯迪克回归分析 | 第71-73页 |
4.3.3 关键因子分析 | 第73-74页 |
4.4 老年人休闲性步行的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第74-79页 |
4.4.1 相关性分析 | 第74-76页 |
4.4.2 逻辑斯迪克回归分析 | 第76-78页 |
4.4.3 关键因子分析 | 第78-79页 |
4.5 适宜老年人步行出行的住区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 第79-82页 |
5 主动式规划干预策略 | 第82-96页 |
5.1 目的地可达性 | 第83-87页 |
5.1.1 以步行距离组织住区,据设施使用频率进行级差化布局 | 第83-85页 |
5.1.2 提倡小尺度街区模式,加强道路连通性 | 第85-86页 |
5.1.3 改善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地块细分度满足多样需求 | 第86-87页 |
5.2 步行体验舒适性 | 第87-91页 |
5.2.1 提高步行系统舒适性 | 第87-88页 |
5.2.2 提高步行设施舒适性 | 第88-91页 |
5.3 步行空间安全性 | 第91-94页 |
5.3.1 控制机动车速度,增加道路交通安全性 | 第91-92页 |
5.3.2 采用交通净化措施,加强行人安全设施的设计 | 第92-94页 |
5.4 街景视觉丰富性 | 第94-96页 |
5.4.1 丰富多样的街道景观设计 | 第94-95页 |
5.4.2 减少封闭界面,增加街道绿化活动空间 | 第95-96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96-97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96页 |
6.1.2 创新点 | 第96-97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97-100页 |
6.2.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97页 |
6.2.2 展望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附录 | 第112-126页 |
A. 调查问卷 | 第112-114页 |
B. 基础数据收集 | 第114-116页 |
C. 相关性分析原始数据 | 第116-121页 |
D. 回归分析原始数据 | 第121-126页 |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