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校企协同创新驱动要素分析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图第10-12页
        1.2.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2.2 研究方法第11页
        1.2.3 技术路线第11-12页
    1.3 研究创新点、难点第12页
        1.3.1 创新点第12页
        1.3.2 难点第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17页
    2.1 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第12-15页
        2.1.1 协同创新的内涵、特征及分类第13页
        2.1.2 协同创新的内在要素维度研究第13-15页
    2.2 校企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第15-17页
        2.2.1 校企协同创新概念界定第15页
        2.2.2 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对比第15-16页
        2.2.3 校企协同创新的动力模型第16-17页
3 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校企协同创新驱动要素分析第17-21页
    3.1 从环境角度分析校企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第17-19页
        3.1.1 经济因素第17-18页
        3.1.2 政策因素第18页
        3.1.3 科技因素第18页
        3.1.4 融资环境第18-19页
        3.1.5 社会文化环境第19页
    3.2 从企业角度分析校企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第19-20页
        3.2.1 人才需求第19页
        3.2.2 技术需求第19-20页
        3.2.3 市场需求第20页
    3.3 从高校角度分析校企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第20-21页
        3.3.1 成果转换第20页
        3.3.2 资金支持第20-21页
        3.3.3 实践环境第21页
    3.4 构建理论模型第21页
4 基于扎根理论的校企协同创新驱动要素分析第21-29页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22-23页
        4.1.1 研究方法第22页
        4.1.2 案例选择与收集第22页
        4.1.3 数据分析策略第22-23页
    4.2 案例资料整理与编码分析第23-26页
        4.2.1 案例资料收集与整理第23-25页
        4.2.2 案例编码分析第25-26页
    4.3 协同创新驱动要素分析第26-29页
        4.3.1 人力资本驱动第26-27页
        4.3.2 技术创新驱动第27页
        4.3.3 平台建设驱动第27-28页
        4.3.4 资金支持驱动第28页
        4.3.5 创新环境驱动第28页
        4.3.6 战略创新驱动第28-29页
        4.3.7 文化观念驱动第29页
5 校企协同创新驱动要素的实证模型与研究方法设计第29-48页
    5.1 模型构建及其假设第30-34页
        5.1.1 测量变量的设计第30-33页
        5.1.2 假设命题设计第33-34页
        5.1.3 实证模型第34页
    5.2 研究方法设计第34-36页
        5.2.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第34-35页
        5.2.2 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第35-36页
        5.2.3 统计数据的分析工具第36页
    5.3 校企协同创新驱动要素的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第36-48页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6-37页
        5.3.2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37-43页
        5.3.3 相关分析第43-44页
        5.3.4 回归分析与结果第44-48页
6 实施对策分析第48-49页
    6.1 人才建设对策第48页
    6.2 平台建设对策第48-49页
    6.3 管理创新对策第49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7.1 研究结论第49-50页
    7.2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Abstract第55-56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57-62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西走廊自助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下一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