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基础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2.1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的涵义 | 第18-21页 |
2.1.1 生态文明观的涵义 | 第18-19页 |
2.1.2 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涵义 | 第19-20页 |
2.1.3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涵义 | 第20页 |
2.1.4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涵义 | 第20-21页 |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理论 | 第21页 |
2.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 第23-24页 |
2.2.5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3.1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取得成就 | 第26-29页 |
3.1.1 以高等教育为依托,开设了有针对性的生态教育课程 | 第26-27页 |
3.1.2 以专业为导向,开展了有特色的生态教育活动 | 第27-28页 |
3.1.3 以文化建设为平台,积极开辟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 第28-29页 |
3.2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3.2.1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理念落后 | 第29-31页 |
3.2.2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建设进程迟缓 | 第31-33页 |
3.2.3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模式尚未形成 | 第33-34页 |
3.2.4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4.1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客体认知不足 | 第36-37页 |
4.2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制度亟待完善 | 第37页 |
4.3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保障条件匮乏 | 第37-38页 |
4.3.1 师资缺乏 | 第38页 |
4.3.2 资金短缺 | 第38页 |
4.4 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可资经验不足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加强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对策 | 第40-49页 |
5.1 加强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需遵循的建设原则 | 第40-41页 |
5.1.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原则 | 第40-41页 |
5.1.2 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原则 | 第41页 |
5.1.3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 | 第41页 |
5.2 逐步提高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客体认识 | 第41-43页 |
5.3 推进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制度建设 | 第43页 |
5.4 构建林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保障机制 | 第43-46页 |
5.4.1 加强生态文明专业教师的培训与考核 | 第44-45页 |
5.4.2 加大对林业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资金投入 | 第45-46页 |
5.5 搭建与国内及国际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经验交流平台 | 第46-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