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科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气象科普活动设计与实施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小学气象科普的现状 | 第13-15页 |
1.1.2 美国《新一代科学标准》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3.1 科普活动 | 第17-18页 |
1.3.2 气象科普活动 | 第18-19页 |
1.3.3 三维科学学习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3-30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2.1.1 国外学者研究角度 | 第23-24页 |
2.1.2 国外气象科普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2.2.1 国内学者研究角度 | 第26-27页 |
2.2.2 我国气象科普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2.2.3 小学气象科普活动的研究 | 第28-30页 |
3 三维科学学习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 第30-43页 |
3.1 三维科学学习理论框架 | 第30-37页 |
3.1.1 根据活动主题设计表现期望 | 第30-31页 |
3.1.2 限定与表现期望相关的核心概念 | 第31页 |
3.1.3 选择跨学科概念 | 第31-33页 |
3.1.4 设计发展实践能力的活动任务 | 第33-35页 |
3.1.5 三维科学学习评价方式 | 第35-36页 |
3.1.6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 第36-37页 |
3.2 案例分析 | 第37-43页 |
3.2.1 “如何做一个气象卫星” | 第37-40页 |
3.2.2 “年轮:气候的活日记” | 第40-41页 |
3.2.3 气象科普活动设计的启示 | 第41-43页 |
4 小学气象科普活动设计 | 第43-53页 |
4.1 设计意图 | 第43-45页 |
4.1.1 气象科学是小学科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3-44页 |
4.1.2 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 | 第44-45页 |
4.1.3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 第45页 |
4.2 活动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4.2.1 科学性 | 第45-46页 |
4.2.2 可操作性 | 第46页 |
4.2.3 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 第46-47页 |
4.2.4 从跨学科的多元角度进行活动设计 | 第47页 |
4.2.5 实践性 | 第47页 |
4.3 表现期望 | 第47-49页 |
4.3.1 学科核心概念 | 第48页 |
4.3.2 跨学科概念 | 第48页 |
4.3.3 科学和工程实践 | 第48-49页 |
4.4 学习者分析 | 第49页 |
4.5 活动方案设计 | 第49-50页 |
4.5.1 内容选择 | 第49-50页 |
4.5.2 内容组织 | 第50页 |
4.6 活动资源 | 第50-53页 |
4.6.1 相关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6.2 学习单设计 | 第50-53页 |
5 小学气象科普活动实施与评价 | 第53-62页 |
5.1 活动实施 | 第53-56页 |
5.1.1 活动准备 | 第53页 |
5.1.2 活动过程 | 第53-56页 |
5.2 活动评价 | 第56-59页 |
5.2.1 评价原则 | 第56页 |
5.2.2 评价内容与分析 | 第56-59页 |
5.3 活动总结 | 第59-62页 |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62-66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2-64页 |
6.1.1 三维科学学习的建议 | 第62-63页 |
6.1.2 气象科普活动的实施建议 | 第63-64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64-66页 |
6.2.1 对三维科学学习的认识 | 第64页 |
6.2.2 对实践的反思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