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6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概述第14-29页
    1.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4-24页
        1.1.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第14页
        1.1.2 IBV基因组及编码蛋白第14-15页
        1.1.3 IBV结构蛋白第15-16页
        1.1.4 IBV的非结构蛋白第16-18页
        1.1.5 IBV基因的转录与复制第18-19页
        1.1.6 IBV反向遗传学第19页
        1.1.7 IB疫苗研究进展第19-24页
    1.2 2'-O-MTase研究进展第24-26页
        1.2.1 冠状病毒2’-O-MTase抗病毒机制第24-25页
        1.2.2 基于2’-O-MTase的治疗剂进展第25页
        1.2.3 基于2’-O-MTase的疫苗第25-26页
        1.2.4 针对冠状病毒2’-O-MTase活性的药物第26页
    1.3 转录组学在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第26-29页
第二章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突变体IBV-D128A的构建第29-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4页
        2.1.1 病毒与细胞第29页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第29-30页
        2.1.3 主要试验仪器第30页
        2.1.4 感染性克隆连接片段的制备第30-31页
        2.1.5 含点突变IBV-D128A质粒的获取第31页
        2.1.6 全长cDNA片段的体外连接第31-33页
        2.1.7 蛋白酶K处理连接产物第33页
        2.1.8 连接产物纯化第33页
        2.1.9 体外转录第33-34页
        2.1.10 电转第34页
        2.1.11 观察细胞病变(CPE)第34页
    2.2 结果第34-37页
        2.2.1 质粒酶切及目的片段回收第34-35页
        2.2.2 分片段体外连接结果第35-36页
        2.2.3 体外全长连接结果第36页
        2.2.4 病毒拯救结果第36-37页
    2.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37-38页
第三章 突变病毒IBV-D128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8-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7页
        3.1.1 病毒与细胞第38页
        3.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第38-40页
        3.1.3 主要试验仪器及系统第40-41页
        3.1.4 病毒滴度测定第41页
        3.1.5 病毒致病力检测第41-42页
        3.1.6 病毒增殖速率测定试验第42页
        3.1.7 病毒核酸表达量测定试验第42-43页
        3.1.8 病毒蛋白表达量比较试验第43-45页
        3.1.9 部分宿主因子检测第45-4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3.2.1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第47页
        3.2.2 病毒致病力检测结果第47-48页
        3.2.3 病毒增殖速率比较结果第48页
        3.2.4 病毒核酸表达量比较第48-49页
        3.2.5 病毒蛋白表达量比较第49-50页
        3.2.6 部分宿主因子检测第50-52页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52-53页
第四章 突变病毒IBV-D128A感染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第53-7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6页
        4.1.1 病毒与细胞第53页
        4.1.2 主要试剂及其配置第53页
        4.1.3 主要试验仪器第53页
        4.1.4 病毒感染细胞试验第53-54页
        4.1.5 RNA的提取第54页
        4.1.6 RNA质量检测第54页
        4.1.7 文库构建,质控和上机测序第54页
        4.1.8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4-55页
        4.1.9 转录组数据的验证第55-56页
        4.1.10 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的互作分析第56页
    4.2 转录组学结果与分析第56-76页
        4.2.1 总RNA的质量鉴定第56-57页
        4.2.2 RNA-seq各重复之间的相关性第57-58页
        4.2.3 测序数据产出统计第58页
        4.2.4 可变剪切事件预测第58-59页
        4.2.5 荧光定量RT-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第59-60页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60-61页
        4.2.7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统计第61-65页
        4.2.8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第65-66页
        4.2.9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第66-67页
        4.2.10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第67-68页
        4.2.11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第68-69页
        4.2.12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分类第69-72页
        4.2.13 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第72-73页
        4.2.14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网络第73-76页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76-78页
        4.3.1 转录组分析病毒致病力变化机制的适应性第76页
        4.3.2 差异表达的抗病毒分子基因第76页
        4.3.3 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第76-77页
        4.3.4 信号通道的筛选第77-78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讨论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98页
附录第98-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0-101页
个人简历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韭菜迟眼蕈蚊越夏越冬生物学及其绿色防控新技术研究
下一篇:丁玲研究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