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 | 第9-10页 |
1.1.1 人工湿地的概念 | 第9页 |
1.1.2 人工湿地的分类 | 第9页 |
1.1.3 人工湿地的应用 | 第9-10页 |
1.2 人工湿地水流规律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人工湿地水流规律及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2 水力停留时间分布在人工湿地水流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15页 |
1.2.3 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模型研究 | 第15-16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6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 | 第17-19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19-33页 |
2.1 试验装置简介 | 第19-21页 |
2.2 示踪剂试验安排 | 第21-29页 |
2.2.1 稳态条件下示踪剂试验安排 | 第21-22页 |
2.2.2 非稳态条件下示踪剂试验安排 | 第22-2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1 示踪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2 电导率与LiCl浓度关系 | 第30-31页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3 稳态条件下人工湿地水流规律研究 | 第33-41页 |
3.1 试验所得RTD及其统计学参数分析 | 第33-36页 |
3.2 归一化RTD曲线及其统计学参数分析 | 第36-38页 |
3.3 水力效率分析 | 第38-39页 |
3.4 水力坡度分析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4 非稳态条件下人工湿地水流规律研究 | 第41-83页 |
4.1 水平折流湿地非稳态条件下水流规律研究 | 第41-61页 |
4.1.1 水平折流湿地5倍单峰冲击负荷下水流规律 | 第41-48页 |
4.1.2 水平折流湿地8倍单峰冲击负荷下水流规律 | 第48-55页 |
4.1.3 水平折流湿地5倍双峰冲击负荷下水流规律 | 第55-61页 |
4.2 竖向折流湿地非稳态下水流规律研究 | 第61-81页 |
4.2.1 竖向折流湿地5倍单峰冲击负荷下水流规律 | 第61-68页 |
4.2.2 竖向折流湿地8倍单峰冲击负荷下水流规律 | 第68-74页 |
4.2.3 竖向折流湿地5倍双峰冲击负荷下水流规律 | 第74-81页 |
4.3 小结 | 第81-83页 |
5 非稳态过程人工湿地停留时间分布模拟 | 第83-93页 |
5.1 模型的概念和比较 | 第83-85页 |
5.1.1 目前常用的人工湿地流态模型 | 第83-84页 |
5.1.2 CSTRs+PFD并联模型的概念 | 第84-85页 |
5.2 水平折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模拟 | 第85-86页 |
5.3 竖向折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模拟 | 第86-87页 |
5.4 模型的应用 | 第87-90页 |
5.4.1 模拟非稳态下不同时刻入流液体的RTD | 第87-89页 |
5.4.2 水平折流湿地和竖向折流湿地流态特征比较 | 第89-90页 |
5.5 小结 | 第90-93页 |
6 结论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3页 |
A. 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及含义 | 第101-103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