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氮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 第10页 |
1.1.2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 第10页 |
1.1.3 污水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曝气生物滤池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曝气生物滤池的起源 | 第11-12页 |
1.2.2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 | 第12页 |
1.2.3 曝气生物滤池的形式分类 | 第12-13页 |
1.2.4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生物脱氮过程的氮迁移转化 | 第14-16页 |
1.3.1 氮元素的基本形态 | 第14-15页 |
1.3.2 氮元素在水处理中的去除途径 | 第15-16页 |
1.4 微电极技术 | 第16-18页 |
1.4.1 微电极的特点 | 第17页 |
1.4.2 微电极的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1.4.3 微电极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0-28页 |
2.1 试验装置及试验用水 | 第20-22页 |
2.1.1 曝气生物滤池试验装置 | 第20页 |
2.1.2 填料选择 | 第20-21页 |
2.1.3 试验用水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案安排 | 第22页 |
2.3 试验分析方法及仪器 | 第22-24页 |
2.3.1 常规试验项目 | 第22-23页 |
2.3.2 微观试验项目 | 第23-24页 |
2.3.3 微生物试验项目 | 第24页 |
2.4 挂膜启动 | 第24-28页 |
2.4.1 挂膜启动方式 | 第25页 |
2.4.2 挂膜启动结果 | 第25-28页 |
3 曝气生物滤池运行工况优化 | 第28-40页 |
3.1 工况选择与试验方案 | 第28页 |
3.2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28-31页 |
3.2.1 HR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2 HRT对NH_4~+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3 HRT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气水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1-34页 |
3.3.1 气水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气水比对NH_4~+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气水比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进水碳氮比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1 进水C/N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进水C/N对NH_4~+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5页 |
3.4.3 进水C/N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进水碱度投加量对处理效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3.5.1 进水碱度投加量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3.5.2 进水碱度投加量对NH_4~+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3 进水碱度投加量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典型工况下曝气生物滤池氮元素形态沿程规律研究 | 第40-74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40页 |
4.2 液相中氮元素相关形态沿程规律研究 | 第40-48页 |
4.2.1 COD沿程变化规律 | 第41-42页 |
4.2.2 pH/DO/ORP沿程变化规律 | 第42-44页 |
4.2.3 NH_4~+沿程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4.2.4 NO_3~-/NO_2~-沿程变化规律 | 第45-47页 |
4.2.5 TN沿程变化规律 | 第47-48页 |
4.3 生物膜微观氮元素相关形态规律研究 | 第48-70页 |
4.3.1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作 | 第49-51页 |
4.3.2 微电极的标定 | 第51-54页 |
4.3.3 生物膜内O_2分布规律 | 第54-58页 |
4.3.4 生物膜内NH_4~+分布规律 | 第58-62页 |
4.3.5 生物膜内NO_3~-/NO_2~-分布规律 | 第62-70页 |
4.4 氮元素相关形态规律研究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典型工况下曝气生物滤池沿程微生物研究 | 第74-86页 |
5.1 试验方案 | 第74页 |
5.2 沿程生物膜形态的研究 | 第74-76页 |
5.3 沿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研究 | 第76-84页 |
5.3.1 基因组DNA提取及 16S r DNA V3区扩增结果 | 第77-78页 |
5.3.2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分析 | 第78-80页 |
5.3.3 特异性细菌种群的分析 | 第80-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建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 第96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