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改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概念释义及延伸 | 第17-21页 |
2.1.1 担保圈 | 第17页 |
2.1.2 担保圈的主要类型 | 第17-20页 |
2.1.3 担保圈风险 | 第20页 |
2.1.4 担保圈的风险特征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2.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理论 | 第22页 |
2.2.3 博弈论 | 第22-23页 |
2.2.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A农行担保圈风险现状 | 第25-33页 |
3.1 A农行概况 | 第25-27页 |
3.1.1 A农行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1.2 A农行经营情况 | 第26-27页 |
3.2 A农行担保圈风险状况 | 第27-29页 |
3.2.1 A农行担保圈概述 | 第27页 |
3.2.2 A农行担保圈风险具体表现 | 第27-29页 |
3.3 目前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 | 第29-33页 |
3.3.1 优化存量,严控增量的管理原则 | 第29页 |
3.3.2 多级管理,纵横结合的管理模式 | 第29-30页 |
3.3.3 识别-控制-化解为路线的管理机制 | 第30-33页 |
第4章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问题及其成因 | 第33-39页 |
4.1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1.1 担保圈不良贷款多发且不良率相对较高 | 第33-34页 |
4.1.2 担保圈识别认定机制存在不足 | 第34页 |
4.1.3 未能建立有效的担保圈分类管理体制 | 第34-35页 |
4.1.4 担保圈风险化解手段单一 | 第35-36页 |
4.1.5 银政合作、同业协作机制不完善 | 第36页 |
4.2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问题成因 | 第36-39页 |
4.2.1 担保圈风险的传染性强 | 第36-37页 |
4.2.2 银企信息不对称 | 第37页 |
4.2.3 信贷理念存在偏差,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 | 第37-38页 |
4.2.4 银、政、企相互博弈,合作渠道不通畅 | 第38-39页 |
第5章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改进方案 | 第39-47页 |
5.1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改进总体原则 | 第39-40页 |
5.1.1 全面性原则 | 第39页 |
5.1.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9页 |
5.1.3 动态调整原则 | 第39-40页 |
5.2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改进后总体框架 | 第40-42页 |
5.2.1 全面识别认定机制 | 第40页 |
5.2.2 有效分类管理机制 | 第40-41页 |
5.2.3 全流程风险控制机制 | 第41页 |
5.2.4 多渠道风险化解机制 | 第41页 |
5.2.5 通畅的银、政、企合作机制 | 第41-42页 |
5.3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改进方案具体内容 | 第42-47页 |
5.3.1 加强担保圈识别认定机制建设 | 第42-43页 |
5.3.2 健全担保圈风险分类管理体系 | 第43-44页 |
5.3.3 完善担保圈风险全程控制机制 | 第44-45页 |
5.3.4 丰富担保圈风险化解渠道 | 第45页 |
5.3.5 加强银、政、企合作机制建设 | 第45-47页 |
第6章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改进方案实施 | 第47-51页 |
6.1 传导培训改进方案 | 第47-48页 |
6.2 分工协作推进改进方案实施 | 第48-50页 |
6.2.1 分支行纵向分工 | 第48页 |
6.2.2 各部门横向分工 | 第48-49页 |
6.2.3 建立联系人制度 | 第49-50页 |
6.3 以精细考核保障改进方案落实到位 | 第50-51页 |
6.3.1 建立考核体系 | 第50页 |
6.3.2 实施定期考核 | 第50-51页 |
第7章 A农行担保圈风险控制机制改进方案评价 | 第51-61页 |
7.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53页 |
7.1.1 指标体系 | 第51-52页 |
7.1.2 评价规则 | 第52-53页 |
7.2 评价实施措施 | 第53-54页 |
7.2.1 部门分工协作 | 第53页 |
7.2.2 指标分解落实 | 第53-54页 |
7.3 评价结果及后续调整 | 第54-61页 |
7.3.1 评价指标变化及得分情况 | 第54-56页 |
7.3.2 评价结果及后续调整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