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公共服务 | 第16-17页 |
2.1.2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第17页 |
2.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本情况 | 第20-27页 |
3.1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背景和动因 | 第20-21页 |
3.1.1 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20-21页 |
3.1.2 促进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任务 | 第21页 |
3.1.3 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滞后问题的现实需要 | 第21页 |
3.2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思路和内容 | 第21-23页 |
3.2.1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本思路 | 第21-22页 |
3.2.2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3.3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措施和成效 | 第23-24页 |
3.4 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和不足 | 第24-27页 |
3.4.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3.4.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分析 | 第27-36页 |
4.1 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第27-29页 |
4.1.1 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内容 | 第27-28页 |
4.1.2 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标准 | 第28页 |
4.1.3 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 | 第28-29页 |
4.2 以市场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第29-30页 |
4.2.1 市场供给公共服务的内容 | 第29页 |
4.2.2 市场供给公共服务的标准 | 第29-30页 |
4.2.3 市场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 | 第30页 |
4.3 以第三部门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第30-32页 |
4.3.1 第三部门供给公共服务的内容 | 第31页 |
4.3.2 第三部门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 | 第31-32页 |
4.4 以村级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第32-34页 |
4.4.1 村级自治组织供给公共服务的内容 | 第32页 |
4.4.2 村级自治组织供给公共服务的标准 | 第32-33页 |
4.4.3 村级自治组织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 | 第33-34页 |
4.5 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内在关系 | 第34-36页 |
4.5.1 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 | 第34-35页 |
4.5.2 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多重保障机制分析 | 第36-42页 |
5.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项目经费投入机制 | 第36-37页 |
5.1.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预算投入机制 | 第36页 |
5.1.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定额补贴投入机制 | 第36-37页 |
5.1.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融资投入机制 | 第37页 |
5.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机制 | 第37-38页 |
5.2.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规划机制 | 第37页 |
5.2.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整合机制 | 第37-38页 |
5.2.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38页 |
5.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民主管理运行机制 | 第38-39页 |
5.3.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 | 第38页 |
5.3.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群众民主决策机制 | 第38-39页 |
5.3.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群众民主评议机制 | 第39页 |
5.3.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群众民主监督机制 | 第39页 |
5.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人才队伍支撑机制 | 第39-42页 |
5.4.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干部人才派驻机制 | 第39-40页 |
5.4.2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紧缺人才引进机制 | 第40页 |
5.4.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人才整合机制 | 第40-42页 |
第六章 成都市龙泉驿区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借鉴意义 | 第42-45页 |
6.1 改善民生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 第42-43页 |
6.2 由单一功能到综合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方向 | 第43页 |
6.3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础条件 | 第43页 |
6.4 民主管理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重要保障 | 第43-4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