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7-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 | 第9-10页 |
二、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 第10-12页 |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 | 第12-13页 |
四、失地农民的个人心理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城郊失地农民 | 第15页 |
二、失地农民社会适应 | 第15-16页 |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页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第17-18页 |
三、社会资本理论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21页 |
一、样本的选择 | 第18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问卷法 | 第18页 |
(二) 访谈法 | 第18-19页 |
(三)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三章 W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 第21-29页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二、城郊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现状 | 第22-29页 |
(一) 经济: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收入与消费不匹配 | 第22-25页 |
(二) 社会:失地农民社会交往陌生化,社区参与度低 | 第25-27页 |
(三) 文化及心理:失地农民身份认同感低,观念转变困难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城郊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原因分析 | 第29-38页 |
一、经济 | 第29-31页 |
(一) 就业:就业能力欠缺,就业政策缺位 | 第29-30页 |
(二) 个人资本:个人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存在差距 | 第30-31页 |
二、社会 | 第31-38页 |
(一) 社会交往:身份认同感缺失,形象被标签化 | 第31页 |
(二) 社区参与: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缺乏主动性和专业性 | 第31-33页 |
(三) 文化及心理:心理怀旧与实际“迎新”间存在矛盾与张力 | 第33-35页 |
(四) 社会保障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待遇存在差异 | 第35-38页 |
第五章 城郊失地农民社会适应对策探究 | 第38-45页 |
一、个人 | 第38-39页 |
(一) 失地农民优势,提高职业技能 | 第38页 |
(二) 转变原有思维,加速社会融入 | 第38-39页 |
二、社区 | 第39-42页 |
(一) 优化社区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 第39-41页 |
(二) 加大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 第41-42页 |
(三) 发展民间组织,增强社区认同感 | 第42页 |
三、政府 | 第42-45页 |
(一) 完善就业安置,保障生活水平 | 第42页 |
(二) 合理规划居住空间,促进居民互动 | 第42-43页 |
(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基本生活 | 第43页 |
(四) 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生活质量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调查问卷 | 第50-53页 |
访谈提纲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