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一) 关于村庄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二) 关于行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治理理论与村庄行动机制的内涵与相互关联 | 第23-31页 |
一、治理理论与村庄行动机制的内涵分析 | 第23-25页 |
(一) 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23-25页 |
(二) 村庄行动机制的内涵 | 第25页 |
二、治理理论与村庄行动机制的内在契合性 | 第25-31页 |
(一) 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成果是村庄行动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二) 治理理论的善治目标是村庄行动机制运行的价值诉求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富民村村庄行动机制解析 | 第31-46页 |
一、村庄行动机制的产生依据 | 第31-34页 |
(一) 村民自治制度是村庄行动机制的法律依据 | 第31-32页 |
(二) 具体村规民约是村庄行动机制的实际基础 | 第32-33页 |
(三) 国家“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是村庄行动机制的现实指导 | 第33-34页 |
二、村庄行动机制的发生场域 | 第34-36页 |
(一) 村庄地理环境 | 第34-35页 |
(二) 村庄历史沿革 | 第35-36页 |
三、村庄行动机制的主体分析 | 第36-41页 |
(一) 村“两委”关系及功能分析 | 第36-37页 |
(二) 村庄能人发挥“引路人”功能 | 第37-38页 |
(三) 普通村民的整体行动逻辑 | 第38-39页 |
(四) 村庄社会组织的聚合性多元互动 | 第39-40页 |
(五) 不同行动主体的相互联系 | 第40-41页 |
四、村庄行动机制的运行表现 | 第41-46页 |
(一) 纠纷调解——行动机制运行表现的重要特征 | 第41-42页 |
(二) 全民动员——村庄行动机制运行表现的内生动力 | 第42-44页 |
(三) 竞争参与——村庄行动机制运行表现的价值取向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富民村村庄行动机制的治理效应与治理瓶颈 | 第46-59页 |
一、富民村村庄行动机制的治理效应 | 第46-53页 |
(一) 经济效应:经济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 第46-47页 |
(二) 社会效应:民事调解工作成为全国模范 | 第47-49页 |
(三) 政治效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成为“示范村” | 第49-50页 |
(四) 服务效应:“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优化 | 第50-53页 |
二、富民村村庄行动机制的治理瓶颈 | 第53-59页 |
(一) 村庄行动机制的产生依据存在滞后性 | 第53-54页 |
(二) 村庄行动机制的多元主体缺少共治性 | 第54-56页 |
(三) 村庄行动机制的治理表现缺乏长效性 | 第56-59页 |
第四章 乡村治理有效中的村庄行动机制优化策略 | 第59-69页 |
一、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村庄行动依据 | 第59-62页 |
(一) 以因地制宜为方向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 第59-60页 |
(二) 提高行动依据在村庄治理中的合理性 | 第60-62页 |
二、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关系,提高村庄整体行动力 | 第62-66页 |
(一) 以改善村治为目标提高村庄整体行动力 | 第62-64页 |
(二) 有效发挥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能力 | 第64-66页 |
三、提升行动主体治理能力,增强治理作用长效性 | 第66-69页 |
(一) 以增强治理主体认同度为支撑提升治理能力 | 第66-67页 |
(二) 发挥协同效应减少权力竞争促进治理作用长效发挥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附录 | 第80-90页 |
附录1 富民村村级组织概况 | 第80-81页 |
附录2 富民村党员干部一对一联系困难群众 | 第81-82页 |
附录3 富民村老年活动室制度 | 第82-83页 |
附录4 访谈材料 | 第83-88页 |
附录5 富民村调研照片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