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冻土地区水热耦合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道路冻胀翻浆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冻胀翻浆防治工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季节性冻土地区冻胀与翻浆的机理 | 第22-37页 |
2.1 典型路段水分及温度传感器埋设简介 | 第22-23页 |
2.2 冻胀机理分析 | 第23-28页 |
2.2.1 冻胀过程 | 第23-25页 |
2.2.2 冻胀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2.3 翻浆机理分析 | 第28-31页 |
2.3.1 翻浆过程 | 第28-30页 |
2.3.2 翻浆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4 季节性冻土地区道路冻胀翻浆病害调查 | 第31-36页 |
2.4.1 冻胀病害调查 | 第31-34页 |
2.4.2 翻浆病害调查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防冻胀与翻浆道路结构 | 第37-44页 |
3.1 现有季节性冻土地区道路结构 | 第37-40页 |
3.1.1 现有的路基结构 | 第37-38页 |
3.1.2 路面结构 | 第38-40页 |
3.2 防冻胀翻浆路基结构 | 第40-43页 |
3.2.1 考虑地下水影响设置防水垫层的路基结构 | 第41-42页 |
3.2.2 设置保温板抑制冻胀翻浆的路基结构 | 第42页 |
3.2.3 设置护坡道抑制冻胀翻浆的路基结构 | 第42-43页 |
3.2.4 考虑边坡渗水设置粘土层的路基结构 | 第43页 |
3.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道路冻胀与融沉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44-56页 |
4.1 水热控制方程 | 第44-48页 |
4.1.1 温度场控制方程 | 第44-45页 |
4.1.2 水分迁移控制方程 | 第45-48页 |
4.2 FLAC3D 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48-50页 |
4.3 边界条件 | 第50-52页 |
4.3.1 温度场控制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4.3.2 水分场控制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4.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4.4.1 热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52-54页 |
4.4.2 土体水分运动参数的确定 | 第54页 |
4.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防冻胀与融沉道路结构数值分析 | 第56-92页 |
5.1 设置护坡道道路结构数值分析 | 第56-68页 |
5.1.1 道路模型 | 第56-57页 |
5.1.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57-58页 |
5.1.3 热力学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5.1.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8页 |
5.2 保温板不同埋置深度道路结构数值分析 | 第68-77页 |
5.2.1 道路模型 | 第68-69页 |
5.2.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69页 |
5.2.3 热力学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69页 |
5.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7页 |
5.3 考虑边坡渗水有无粘土层道路结构数值分析 | 第77-84页 |
5.3.1 道路模型 | 第77-78页 |
5.3.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78-79页 |
5.3.3 热力学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79页 |
5.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4页 |
5.4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设置防水垫层道路结构数值分析 | 第84-90页 |
5.4.1 道路模型 | 第84-85页 |
5.4.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85页 |
5.4.3 热力学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85页 |
5.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5-90页 |
5.6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2-9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