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一、 引言 | 第12-20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品德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8-20页 |
二、 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概述 | 第20-38页 |
(一) 个人品德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概述 | 第20-26页 |
1. 个人品德的相关论述 | 第20-25页 |
2. 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的概念 | 第25-26页 |
(二) 品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26-38页 |
1. 西方品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26-30页 |
2. 中国品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30-34页 |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品德教育思想的科学贡献 | 第34-38页 |
三、 个人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38-53页 |
(一) 个人品德教育的主要要素研究 | 第38-45页 |
1. 教育者的个人品德 | 第38-39页 |
2. 教育对象的个人品德 | 第39页 |
3. 个人品德教育的特点 | 第39-40页 |
4. 个人品德教育的目标 | 第40-41页 |
5. 个人品德教育的方法 | 第41-42页 |
6. 个人品德教育的内容 | 第42-44页 |
7. 品德教育的情境 | 第44-45页 |
(二) 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研究 | 第45-49页 |
1. 个人品德教育中教育者的意识活动过程 | 第45-47页 |
2. 个人品德教育中教育者的实践活动过程 | 第47页 |
3. 个人品德教育中教育对象的意识活动过程 | 第47-48页 |
4. 个人品德教育中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过程 | 第48-49页 |
(三) 个人品德教育的效果研究 | 第49-53页 |
1. 个人品德教育对个体需要的满足性 | 第49-51页 |
2. 个人品德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性 | 第51-53页 |
四、 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分析 | 第53-61页 |
(一) 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的回顾 | 第53-54页 |
(二) 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4-56页 |
1. 个人品德教育理念不明确 | 第54-55页 |
2. 个人品德教育内容单薄 | 第55页 |
3. 个人品德教育方法单一 | 第55-56页 |
4. 教育者与学生缺乏深度沟通 | 第56页 |
5. 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矛盾突出 | 第56页 |
(三) 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6-61页 |
1.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57-58页 |
2. 高校个人品德教育滞后 | 第58页 |
3. 家庭品德教育失当 | 第58-60页 |
4. 大学生主观需要的缺失 | 第60-61页 |
五、 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 第61-74页 |
(一) 构建社会层面的个人品德教育 | 第61-63页 |
1. 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 | 第61-62页 |
2. 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 | 第62-63页 |
3. 建立个人品德评价奖惩机制 | 第63页 |
(二) 创新学校层面的个人品德教育 | 第63-68页 |
1. 提升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理念 | 第64页 |
2. 明确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目标 | 第64-65页 |
3. 丰富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内容 | 第65-66页 |
4. 拓宽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途径 | 第66-67页 |
5. 优化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环境 | 第67-68页 |
6. 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 第68页 |
(三) 重视家庭层面的个人品德教育 | 第68-69页 |
1. 转变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理念 | 第68-69页 |
2. 注重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方法 | 第69页 |
(四) 注重个人层面的品德修养 | 第69-74页 |
1. 提高大学生的品德认知 | 第70页 |
2. 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情感 | 第70-71页 |
3. 锤炼大学生的品德意志 | 第71页 |
4. 强化大学生的品德信念 | 第71-72页 |
5. 推动大学生的品德实践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