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压作用下岩石承载过程渗透特性及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岩石渗透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渗流-损伤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不同渗压下岩石破坏过程渗透率变化规律 | 第16-30页 |
| 2.1 试样制备 | 第16-17页 |
| 2.2 渗透试验 | 第17-21页 |
| 2.2.1 试验设备 | 第18-19页 |
| 2.2.2 试验原理 | 第19-20页 |
| 2.2.3 试验步骤 | 第20-21页 |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1-29页 |
| 2.3.1 应力-应变过程岩石渗透率变化规律 | 第21-25页 |
| 2.3.2 承载阶段渗透率变化规律 | 第25-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岩石承载过程渗透率与应力特征值关联性分析 | 第30-45页 |
| 3.1 应力-应变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 3.1.1 轴向应变与径向应变分析 | 第30-31页 |
| 3.1.2 岩石体积应变分析 | 第31-32页 |
| 3.2 应力特征值计算与分析 | 第32-39页 |
| 3.2.1 应力特征值计算 | 第33-37页 |
| 3.2.2 应力特征值变化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 3.3 渗透率与应力特征值关联性分析 | 第39-44页 |
| 3.3.1 各应力特征值对应的渗透率变化关系 | 第39-41页 |
| 3.3.2 应力特征值及其渗透率的理论值计算 | 第41-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不同渗压下岩石破裂面形貌分析 | 第45-54页 |
| 4.1 岩石宏观破裂面形态统计 | 第45-47页 |
| 4.2 岩石破坏断口细观形貌 | 第47-53页 |
| 4.2.1 扫描电镜(SEM) | 第47-48页 |
| 4.2.2 试样制备 | 第48-49页 |
| 4.2.3 试验操作流程 | 第49页 |
| 4.2.4 破裂断口细观形貌分析 | 第49-5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不同渗压下岩石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 第54-65页 |
| 5.1 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 第54-59页 |
| 5.1.1 损伤变量的定义 | 第54-55页 |
| 5.1.2 岩石本构关系的建立 | 第55-56页 |
| 5.1.3 考虑渗透压力的有效应力 | 第56页 |
| 5.1.4 模型的构建 | 第56-59页 |
| 5.2 本构模型的修正 | 第59-60页 |
| 5.3 模型参数确定与验证 | 第60-6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 参与项目 | 第74页 |
| 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 获奖情况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