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西隧道地下水渗流分析与涌水控制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隧址区基本概况及涌水分析 | 第14-29页 |
2.1 隧址区条件和概况 | 第14-17页 |
2.1.1 气象水文 | 第14-15页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5-16页 |
2.1.3 隧道工程简介 | 第16-17页 |
2.2 武都西隧道涌水特征 | 第17-26页 |
2.2.1 武都西隧道围岩富水区划分情况 | 第17-18页 |
2.2.2 超前地质预报围岩统计情况 | 第18-22页 |
2.2.3 隧道最大突水发生情况 | 第22-23页 |
2.2.4 现场涌水量的测定 | 第23-25页 |
2.2.5 涌水段衬砌密实情况 | 第25-26页 |
2.3 隧道涌水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隧道涌突水预测理论分析 | 第29-46页 |
3.1 渗透系数 K 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 解析法的介绍 | 第30-34页 |
3.3 涌水量的预测 | 第34-42页 |
3.3.1 地下水动力学法预测涌水量 | 第34-38页 |
3.3.2 大气降水入渗法预测涌水量 | 第38-39页 |
3.3.3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预测涌水量 | 第39-40页 |
3.3.4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预测涌水量 | 第40-42页 |
3.5 隧道涌水量预测结果与实际涌水量比较 | 第42-46页 |
第四章 地下水渗流数值分析 | 第46-64页 |
4.1 地下水渗流的基本理论 | 第46-49页 |
4.1.1 地下水渗流速度 | 第46-47页 |
4.1.2 水力梯度和渗流场水头 | 第47页 |
4.1.3 渗流基本定律 | 第47-48页 |
4.1.4 稳定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 第48-49页 |
4.2 GTS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取 | 第49-51页 |
4.2.1 GTS 软件的介绍 | 第49-50页 |
4.2.2 武都西隧道 GTS 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4.2.3 参数的选取 | 第50-51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64页 |
4.3.1 渗流场模拟分析 | 第51-55页 |
4.3.2 应力场模拟分析 | 第55-59页 |
4.3.3 注浆圈参数与渗流速度的关系 | 第59-62页 |
4.3.4 隧道渗流量的计算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隧道涌水控制措施分析 | 第64-81页 |
5.1 武都西隧道防排水设计研究 | 第64-67页 |
5.1.1 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 | 第64-65页 |
5.1.2 隧道防排水的技术标准 | 第65-66页 |
5.1.3 注浆堵水的工作原理及选择要求 | 第66-67页 |
5.2 武都西隧道防排水施工设计 | 第67-77页 |
5.2.1 超前帷幕注浆方案 | 第70-74页 |
5.2.2 超前小导管 | 第74-75页 |
5.2.3 径向注浆堵水方案 | 第75-76页 |
5.2.4 局部注浆方案 | 第76-77页 |
5.3 施工要点 | 第77-79页 |
5.3.1 注浆施工要点 | 第77-79页 |
5.3.2 隧道防排水施工要点 | 第79页 |
5.4 注浆堵水效果综述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