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大跨度隧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数值分析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2 模型试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3 现场试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大跨度隧道断层破碎带围岩特性 | 第16-27页 |
2.1 大跨度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6-20页 |
2.1.1 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2.1.2 隧道尺寸效应对围岩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 第18-19页 |
2.1.3 隧道埋深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据 | 第20-22页 |
2.2.1 围岩强度判据 | 第21页 |
2.2.2 围岩极限应变判据 | 第21-22页 |
2.2.3 围岩向洞内收敛位移判据 | 第22页 |
2.3 大跨度隧道的基本力学特性与大跨度的判定 | 第22-24页 |
2.4 大跨度隧道断层破碎带成因及地质灾害 | 第24-26页 |
2.4.1 断层破碎带的成因 | 第24页 |
2.4.2 断层破碎带的危害 | 第24-25页 |
2.4.3 大跨度断层破碎带主要不良地质问题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跨度隧道现场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27-54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7-30页 |
3.1.1 概述 | 第27-28页 |
3.1.2 气象、地形、地貌 | 第28-29页 |
3.1.3 地质构造 | 第29-30页 |
3.2 现场测试的目的 | 第30页 |
3.3 现场测试的方案 | 第30-35页 |
3.3.1 量测断面元件的埋设方案 | 第30-31页 |
3.3.2 测试元件及其工作原理 | 第31-33页 |
3.3.3 现场测试的内容 | 第33-34页 |
3.3.4 测试仪器现场埋设注意事项 | 第34-35页 |
3.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5-52页 |
3.4.1 初衬压力盒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5-37页 |
3.4.2 系统锚杆轴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7-41页 |
3.4.3 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1-44页 |
3.4.4 钢拱架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4-49页 |
3.4.5 初衬与二衬结构之间压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9-51页 |
3.4.6 初衬与二次衬砌结构分担荷载比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大跨度隧道断层破碎带结构受力数值分析 | 第54-70页 |
4.1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 | 第54-55页 |
4.2 大跨度隧道断层破碎带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2.1 基本假定 | 第55页 |
4.2.2 结构参数的选取 | 第55-56页 |
4.2.3 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4.3 大跨度隧道断层破碎带建工工法的选取 | 第56-62页 |
4.3.1 隧道开挖数值模拟 | 第57-58页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4.3.3 小结 | 第62页 |
4.4 大跨度隧道断层破碎带隧道结构受力数值分析 | 第62-69页 |
4.4.1 围岩应力场 | 第62-65页 |
4.4.2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 | 第65-67页 |
4.4.3 二衬结构受力 | 第67-68页 |
4.4.4 小结 | 第68-69页 |
4.5 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对比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