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我国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研究--以X市救助管理站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8页
图表目录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理论分析框架第10-13页
        1.2.1 儿童权利社会保护理论第10-11页
        1.2.2 社会救助理论第11页
        1.2.3 沃尔芬伯格的“正常化”理论第11-12页
        1.2.4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理论第12-13页
    1.3 文献回顾第13-16页
        1.3.1 国内对流浪儿童救助的研究第13-15页
        1.3.2 国外对流浪儿童救助的研究第15-16页
    1.4 研究设计和研究思路第16-19页
        1.4.1 研究设计第16-17页
        1.4.2 研究思路第17-19页
第2章 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及类型第19-29页
    2.1 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第19-25页
        2.1.1 流浪儿童与流浪儿童救助第19-20页
        2.1.2 我国流浪儿童的临时救助模式第20-21页
        2.1.3 国外及香港地区的儿童“类家庭”救助与社会服务第21-23页
        2.1.4 我国大陆地区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第23-25页
    2.2 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类型第25-26页
    2.3 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特点及意义第26-29页
        2.3.1 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基本特点第26-28页
        2.3.2 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意义第28-29页
第3章 X市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实践第29-36页
    3.1 项目的缘起第29-30页
    3.2 项目的筹划第30-32页
        3.2.1 制定项目启动方案第30页
        3.2.2 选址及配备设施第30页
        3.2.3 筛选家长志愿者第30-31页
        3.2.4 遴选“准子女”第31-32页
        3.2.5 确定养育程序第32页
    3.3 项目的实施第32-34页
        3.3.1 组建家庭第32-33页
        3.3.2 日常管理第33-34页
    3.4 项目的评估与完善第34-36页
第4章 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析——以X市救助管理站为例第36-45页
    4.1 X市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目前面临的困境第36-42页
        4.1.1 家长志愿者招募困难第36-37页
        4.1.2 救助机构及家长志愿者监护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第37-38页
        4.1.3 “类家庭”资金运作不足第38-39页
        4.1.4 “类家庭”内特殊教育不足第39-40页
        4.1.5 “类家庭”选址难题第40-41页
        4.1.6 “类家庭”服务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第41-42页
    4.2 困境产生的原因第42-45页
        4.2.1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健全第42-43页
        4.2.2 基于政府单方面救助的局限性第43页
        4.2.3 缺乏专业人才支撑和志愿者培训第43-45页
第5章 完善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对策第45-53页
    5.1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明确监护权利和义务第45-46页
    5.2 扩大家长志愿者招募范围,进行专业化培训第46-48页
    5.3 开展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整合本土救助资源第48-49页
    5.4 探索特殊教育方式,重新再社会化第49-50页
    5.5 社区运作,建立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中心第50-51页
    5.6 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附录:访谈提纲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博时代政府危机公关研究--以江苏省政务微博为例
下一篇:深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包问题研究--以深圳市场管理监督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