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应用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第16-21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18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内涵 | 第16-17页 |
2.2.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 | 第17-18页 |
2.3 形成性评价理论 | 第18-19页 |
2.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架构 | 第21-25页 |
3.1 新型写作教学模式需求分析 | 第21页 |
3.2 实时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 第21-23页 |
3.3 新旧模式下师生角色转变比较 | 第23-24页 |
3.3.1 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 第23-24页 |
3.3.2 实时多元互动写作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 | 第2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网络写作教学平台设计 | 第25-32页 |
4.1 网络写作教学平台功能设计 | 第25-28页 |
4.1.1 虚拟教学与学习资源模块 | 第25-26页 |
4.1.2 协作学习交流模块 | 第26-27页 |
4.1.3 实时写作自动评价模块 | 第27-28页 |
4.1.4 系统管理模块 | 第28页 |
4.2 网络写作教学平台架构及关键技术 | 第28-31页 |
4.2.1 平台架构 | 第28-29页 |
4.2.2 .Net框架 | 第29-30页 |
4.2.3 ASP.NET | 第30页 |
4.2.4 SQL Server数据库 | 第30页 |
4.2.5 系统运行结构与部署 | 第30-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新型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与效果分析 | 第32-42页 |
5.1 实验过程 | 第32-34页 |
5.1.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5.1.2 准备阶段 | 第32页 |
5.1.3 实验前测 | 第32-33页 |
5.1.4 实验教学 | 第33页 |
5.1.5 实验后测 | 第33页 |
5.1.6 调查问卷 | 第33页 |
5.1.7 数据搜集整理 | 第33-34页 |
5.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5.2.1 句法流利度和计算方式 | 第35页 |
5.2.2 句法准确度和计算方式 | 第35页 |
5.2.3 句法复杂度和计算方式 | 第35-37页 |
5.3 新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1 实验班的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数对比分析 | 第37页 |
5.3.2 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成绩分数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5.3.3 实验班和对照班最后测试作文总成绩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38页 |
5.4 新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写作句法能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5.4.1 实验班前测与后测的句法能力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5.4.2 对照班前测与后测的句法能力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39页 |
5.4.3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句法能力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39页 |
5.5 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 | 第39-40页 |
5.6 新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写作句法能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