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1.1.1 电动汽车的概况 | 第10-11页 |
1.1.2 常用蓄电池的电池特性及各自特点 | 第11-13页 |
1.1.3 充电系统的概况 | 第13-14页 |
1.2 常用充电方法的介绍 | 第14-18页 |
1.2.1 恒压充电方式: | 第14-15页 |
1.2.2 恒流充电方式 | 第15-16页 |
1.2.3 恒流恒压充电方式 | 第16-17页 |
1.2.4 脉冲充电方式 | 第17页 |
1.2.5 正负脉冲充电方式 | 第17-18页 |
1.3 车载充电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3.1 充电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充电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1.4.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集成式车载充电系统主电路的设计 | 第21-33页 |
2.1 该充电机的的设计目标以及需求分析 | 第21页 |
2.2 移相全桥软开关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 第21-24页 |
2.2.1 硬开关和软开关技术 | 第22-24页 |
2.3 AC/DC 充电模式的选型与设计 | 第24-27页 |
2.3.1 AC/DC 充电模式的选型 | 第24-25页 |
2.3.2 充电系统应具有的功能 | 第25-26页 |
2.3.3 充电机的充电性能 | 第26-27页 |
2.4 DC/DC 模块的设计 | 第27-31页 |
2.4.1 常用 DC/DC 变换器拓扑结构的介绍 | 第27-31页 |
2.4.2 变换器结构选择 | 第31页 |
2.5 系统主电路总体的设计 | 第31-33页 |
2.5.1 集成式车载充电机的电路结构及特点 | 第31-32页 |
2.5.2 该系统的功能特点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频电路的设计以及主电路元器件的选型 | 第33-42页 |
3.1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第33-37页 |
3.1.1 磁芯材料的选择 | 第34页 |
3.1.2 磁芯结构的选择 | 第34-35页 |
3.1.3 磁芯型号的确定 | 第35-36页 |
3.1.4 选用 AP 法对高频变压器的绕线方法进行计算与选择 | 第36-37页 |
3.2 输入回路的设计计算 | 第37-39页 |
3.2.1 输入侧电容的设计与计算 | 第38页 |
3.2.2 输入侧电感的设计与计算 | 第38-39页 |
3.3 输出回路的设计 | 第39-41页 |
3.3.1 输出整流桥的设计 | 第39页 |
3.3.2 输出端滤波电感的设计 | 第39-40页 |
3.3.3 输出端滤波电容的设计 | 第40-41页 |
3.4 驱动电路的设计与选择 | 第41-42页 |
3.4.1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第41页 |
3.4.2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集成式车载充电系统硬件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42-56页 |
4.1 控制芯片的介绍 | 第43-44页 |
4.1.1 控制芯片的选择 | 第43-44页 |
4.1.2 STM32F103VC 的主要特点 | 第44页 |
4.2 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44-48页 |
4.2.1 电压和电流采集回路的设计 | 第44-45页 |
4.2.2 电压采集回路的设计 | 第45-46页 |
4.2.3 电流采集回路的设计 | 第46-47页 |
4.2.4 过压与过流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47页 |
4.2.5 过热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47-48页 |
4.3 通讯回路的设计 | 第48-49页 |
4.4 CAN 总线通讯接口 | 第49-54页 |
4.4.1 CAN 总线的基本介绍 | 第49-50页 |
4.4.2 CAN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50-51页 |
4.4.3 CAN 监控模块的设计 | 第51-52页 |
4.4.4 总线终端与网络拓扑结构的介绍 | 第52页 |
4.4.5 CAN 总线通信速率、节点数以及所使用长度的设置 | 第52-54页 |
4.5 CAN 通讯接口的设计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集成式充电系统控制电路软件程序的设计 | 第56-68页 |
5.1 软件开发环境及开发所使用的语言概述 | 第56页 |
5.2 软件设计的目标 | 第56-58页 |
5.3 充电模式软件设计 | 第58-59页 |
5.3.1 AC/DC 模式软件设计 | 第58页 |
5.3.2 DC/DC 充电模式软件设计 | 第58-59页 |
5.4 充电方式的选择 | 第59-61页 |
5.5 中断接收子程序的设计 | 第61-62页 |
5.6 CAN 通讯电路的设计 | 第62-66页 |
5.6.1 CAN 子程序的设计 | 第62-64页 |
5.6.2 CAN 主程序设计 | 第64-66页 |
5.7 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68-76页 |
6.1 实验装置 | 第68页 |
6.2 采用无高频变压器电路结果仿真 | 第68-70页 |
6.2.1 无高频变压器下 AC/DC 模式 | 第68-69页 |
6.2.2 无高频变压器下 DC/DC 模式 | 第69-70页 |
6.3 含高频变压器电路仿真及结果 | 第70-72页 |
6.3.1 AC/DC 工作模式下计算机仿真结果 | 第70-71页 |
6.3.2 DC/DC 工作模式下计算机仿真结果 | 第71-72页 |
6.4 充电系统性能实验测试 | 第72-76页 |
6.4.1 稳压精度实验测试 | 第72-73页 |
6.4.2 稳流精度实验测试 | 第73页 |
6.4.3 直流输出电压纹波实验测试 | 第73-74页 |
6.4.4 系统温度实验测试 | 第74-7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