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1.1 国际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热点及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不同生境中海洋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及扩散动力学研究 | 第13-14页 |
1.1.2 海洋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 第14-15页 |
1.1.3 全球变暖对海洋浮游动物的影响 | 第15-17页 |
1.1.4 特殊生境下浮游动物的研究 | 第17页 |
1.2 黄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历史及进展 | 第17-19页 |
1.3 海洋锋及海洋锋区生态效应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2.夏、秋季黄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 第21-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调查区域与站位设置 | 第21页 |
2.1.2 样品采集、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2.2 结果 | 第22-27页 |
2.2.1 夏、秋季黄海水文特征 | 第22-24页 |
2.2.2 种类组成 | 第24-26页 |
2.2.3 生态类群 | 第26-27页 |
2.3 讨论 | 第27-35页 |
2.3.1 夏、秋季黄海水文状况 | 第27-28页 |
2.3.2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 第28-35页 |
3.夏、秋季黄海浮游动物丰度与多样性分布 | 第35-44页 |
3.1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1.1 丰度 | 第35页 |
3.1.2 生物多样性 | 第35页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5-36页 |
3.2 结果 | 第36-41页 |
3.2.1 丰度的平面分布 | 第36-37页 |
3.2.2 生物多样性平面分布 | 第37-39页 |
3.2.3 夏秋季黄海浮游动物丰度、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9-41页 |
3.3 讨论 | 第41-44页 |
3.3.1 丰度 | 第41-42页 |
3.3.2 生物多样性 | 第42页 |
3.3.3 丰度、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4.夏、秋季黄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类 | 第44-57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4.2 结果 | 第44-52页 |
4.3 讨论 | 第52-57页 |
4.3.1 夏秋季黄海优势种的变化 | 第52页 |
4.3.2 主要优势种丰度及其季节变化 | 第52-57页 |
5.夏、秋季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 第57-65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5.1.1 聚类分析和多维定标分析 | 第57-58页 |
5.2 结果 | 第58-61页 |
5.2.1 夏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聚类分析 | 第58-61页 |
5.3 讨论 | 第61-65页 |
6.夏季南黄海浅海潮汐锋对小拟哲水蚤和叶绿素 a 分布的影响 | 第65-74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65页 |
6.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第65页 |
6.1.2 样品采集、处理方法 | 第65页 |
6.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6.3 结果 | 第66-71页 |
6.3.1 夏季南黄海潮汐锋位置的判定 | 第66-68页 |
6.3.2 夏季南黄海小拟哲水蚤丰度及叶绿素 a 浓度与潮汐锋的关系 | 第68-71页 |
6.4 讨论 | 第71-74页 |
6.4.1 跨海洋锋区小拟哲水蚤丰度分布 | 第71页 |
6.4.2 非跨海洋锋区海域上升流 | 第71-72页 |
6.4.3 跨海洋锋区叶绿素 a 浓度分布 | 第72-74页 |
7.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