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 | 第12-14页 |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 | 第12-13页 |
1.2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白痢 | 第13页 |
1.3. 致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病的预防 | 第13-14页 |
1.4 ETEC疫苗 | 第14页 |
2 致初生仔猪腹泻的大肠杆菌病原生物特性 | 第14-16页 |
2.1 大肠杆菌的一般特性 | 第14页 |
2.2 大肠杆菌主要抗原及血清学特性 | 第14-15页 |
2.3 大肠杆菌的分类及致病性 | 第15-16页 |
3 致新生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 第16-22页 |
3.1 肠毒素(ST、LT) | 第16-18页 |
3.2 大肠杆菌黏附素 | 第18-20页 |
3.3 其他毒力因子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江苏部分地区致初生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第22-46页 |
1 材料 | 第22-25页 |
1.1 病猪直肠棉拭子和病料采集 | 第22页 |
1.2 培养基 | 第22-2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1.4 参考菌株 | 第24页 |
1.5 单克隆抗体和细胞 | 第24页 |
1.6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1.7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1.8 引物 | 第25页 |
2 方法 | 第25-31页 |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25-26页 |
2.2 染色镜检 | 第26页 |
2.3 生化试验 | 第26页 |
2.4 多重 PCR 检测毒素基因(sta、stb、It、eaeA、stxie) | 第26-27页 |
2.5 大肠杆菌O血清型的测定 | 第27-28页 |
2.6 黏附素的测定 | 第28-29页 |
2.7 大肠杆菌部分分离株毒素的检测 | 第29-31页 |
3 结果 | 第31-43页 |
3.1 细菌分离及生化试验 | 第31-32页 |
3.2 生化试验 | 第32页 |
3.3 大肠杆菌O血清型的鉴定 | 第32-34页 |
3.4 5种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34-35页 |
3.5 黏附素的鉴定 | 第35-36页 |
3.6 O血清型、毒素基因与黏附素型的相关性 | 第36-40页 |
3.7 部分分离菌株致病性鉴定 | 第40-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第二章 O24部分ETEC分离株人工感染试验 | 第46-55页 |
摘要 | 第46-47页 |
1 材料 | 第47-48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1.3 标准血清 | 第47页 |
1.4 试剂 | 第47页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1.6 培养基 | 第47-48页 |
2 方法 | 第48-49页 |
2.1 试验菌株处理 | 第48页 |
2.2 引物设计 | 第48-49页 |
2.3 仔猪饲养与采样 | 第49页 |
2.4 剖检并分离鉴定 | 第49页 |
2.5 病理学、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49页 |
3 结果 | 第49-54页 |
3.1 分离菌对1日龄仔猪人工感染观察 | 第49-51页 |
3.2 细菌学检查 | 第51-52页 |
3.3 肠道分离菌计数 | 第52页 |
3.4 组织病理学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全文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大肠杆菌样本资料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