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黄铜矿的生物浸出机理 | 第10-12页 |
1.1.1 直接浸出机理 | 第10-11页 |
1.1.2 间接浸出机理 | 第11页 |
1.1.3 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作用 | 第11-12页 |
1.2 浸矿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 第12-17页 |
1.2.1 浸矿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类型 | 第13-17页 |
1.3 pH对硫化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浸矿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及协同作用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6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7 论文课题来源及资助情况 | 第22-23页 |
2 中度嗜热浸矿微生物富集、驯化 | 第23-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浸矿菌种采集 | 第23-24页 |
2.1.2 中度嗜热菌的富集和培养 | 第24页 |
2.1.3 中度嗜热浸矿微生物黄铜矿驯化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5-27页 |
2.2.1 在驯化过程中,不同矿浆浓度下黄铜矿的生物浸出 | 第25-26页 |
2.2.2 在驯化过程中,浸矿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情况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不同初始pH和过程pH刺激对黄铜矿的生物浸出的影响 | 第28-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黄铜矿精矿的矿样成分 | 第28-29页 |
3.1.2 浸矿微生物驯化和生物浸出培养条件 | 第29页 |
3.1.3 生物浸出过程中浸出参数的检测 | 第29页 |
3.1.4 黄铜矿表面吸附微生物的分离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3.2.1 在不同初始、过程pH条件下黄铜矿生物浸出情况 | 第30-35页 |
3.2.2 在不同pH条件下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矿渣成分及含量分析 | 第35-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pH刺激对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0-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4.1.1 基因组的提取和纯化 | 第40-41页 |
4.1.2 提取的基因组的纯化 | 第41页 |
4.1.3 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 | 第41页 |
4.1.4 DGGE所需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41-42页 |
4.1.5 DGGE胶的制备 | 第42-43页 |
4.1.6 电泳 | 第43页 |
4.1.7 切胶回收和克隆测序 | 第43页 |
4.1.8 采用Quantity One对DGGE带型进行分析 | 第4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4.2.1 初始pH 1.0,2.0和3.0条件下浸矿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变化 | 第44-46页 |
4.2.2 过程pH 1.0和3.0条件下浸矿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变化 | 第46-49页 |
4.2.3 典范对应分析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pH刺激对生物浸出过程中游离微生物与吸附微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52-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5.1.1 浸矿微生物培养 | 第53页 |
5.1.2 黄铜矿精矿 | 第53页 |
5.1.3 游离、吸附微生物基因组的提取 | 第53页 |
5.1.4 PCR引物设计与扩增 | 第53-55页 |
5.1.5 采用Real-time PCR分析浸矿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5.2.1 实时定量PCR的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 | 第57-59页 |
5.2.2 在初始pH 1.0,2.0和3.0条件下,游离、吸附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 | 第59-61页 |
5.2.3 在过程pH 1.0和3.0条件下,游离、吸附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 | 第61-63页 |
5.2.4 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 第63-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