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3.2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第2章 构建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 | 第13-18页 |
| 2.1 特留份的内涵 | 第13-15页 |
| 2.1.1 特留份的概念 | 第13页 |
| 2.1.2 特留份的法律特征 | 第13-14页 |
| 2.1.3 特留份的性质 | 第14-15页 |
| 2.2 构建特留份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15-18页 |
| 第3章 特留份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8-29页 |
| 3.1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特留份制度考察 | 第18-20页 |
| 3.1.1 英国特留份制度 | 第18-19页 |
| 3.1.2 美国特留份制度 | 第19-20页 |
| 3.2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特留份制度考察 | 第20-25页 |
| 3.2.1 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顺序 | 第20-21页 |
| 3.2.2 特留份的份额及计算 | 第21-22页 |
| 3.2.3 特留份之扣减 | 第22-24页 |
| 3.2.4 特留份的剥夺 | 第24-25页 |
| 3.3 两大法系特留份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5-29页 |
| 第4章 我国《继承法》中必留份制度的分析 | 第29-37页 |
| 4.1 我国《继承法》是否存在特留份制度的争议 | 第29-32页 |
| 4.2 我国《继承法》中必留份制度的考察 | 第32-33页 |
| 4.3 我国必留份制度的缺陷 | 第33-37页 |
| 第5章 构建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7-50页 |
| 5.1 构建我国特留份制度应考虑的因素 | 第37-38页 |
| 5.2 特留份制度的立法体例 | 第38-39页 |
| 5.3 我国特留份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39-50页 |
| 5.3.1 特留份制度与必留份制度关系的处理 | 第39-40页 |
| 5.3.2 特留份权利人的范围和顺序 | 第40-43页 |
| 5.3.3 特留份的份额 | 第43-45页 |
| 5.3.4 特留份权的保护 | 第45-48页 |
| 5.3.5 特留份权利的灭失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录 A: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