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课题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一) 课题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页 |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人类平等的内在根据:劳动 | 第19-29页 |
一、劳动的含义及其与平等的关联 | 第19-22页 |
(一) 历史上对劳动的不同理解 | 第19-20页 |
(二)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 第20-21页 |
(三) 撇开劳动探讨平等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 第21-22页 |
二、劳动塑造平等观念的价值主体 | 第22-25页 |
(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第22-23页 |
(二) 现实的人:马克思平等观的价值主体 | 第23-24页 |
(三) 现实的人的三重形态反映平等不同特征及实现的不同层次 | 第24-25页 |
三、平等不能脱离劳动抽象地存在 | 第25-29页 |
(一) 平等实现程度受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25-26页 |
(二) 平等范式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 第26-27页 |
(三)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平等的不断发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困境:异化劳动 | 第29-40页 |
一、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历史进步意义 | 第29-32页 |
(一) 商品等价交换制度实现和确认价值平等的人 | 第29-30页 |
(二) 平等由政治口号转变为法律规定 | 第30-31页 |
(三) 以工资作为工人劳动付出与回报间的平等补偿 | 第31-32页 |
二、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平等面纱下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 第32-35页 |
(一) 生产领域的不平等 | 第32-33页 |
(二) 平等人权的幻象 | 第33-34页 |
(三) 分配领域的不平等 | 第34-35页 |
三、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 第35-40页 |
(一) 物的异化 | 第36-37页 |
(二) 劳动活动的异化 | 第37页 |
(三) 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 第37-38页 |
(四) 社会关系的异化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劳动结果的均等化不是实现平等的有效路径 | 第40-46页 |
一、马克思与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永恒公平的论战 | 第40-42页 |
(一) 蒲鲁东的永恒公平社会构想 | 第40-42页 |
(二) 马克思反对永恒公平的斗争 | 第42页 |
二、马克思对拉萨尔公平分配的批驳 | 第42-44页 |
(一) 拉萨尔公平分配的社会模式 | 第43页 |
(二) 马克思对拉萨尔平等理论的全面反击 | 第43-44页 |
三、蒲鲁东与拉萨尔平等理论的实质与弊病 | 第44-46页 |
(一) 蒲鲁东与拉萨尔平等理论的实质 | 第44-45页 |
(二) 蒲鲁东与拉萨尔平等理论的弊病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通往平等的现实路径:劳动解放 | 第46-57页 |
一、由劳动结果均等向人劳动同一尺度平等的过渡 | 第46-48页 |
(一)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以同一尺度“劳动”计量平等 | 第46-47页 |
(二) 劳动作为同一尺度实现的社会相对平等 | 第47-48页 |
二、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 | 第48-51页 |
(一) 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实现平等提供物质基础 | 第48-50页 |
(二) 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为实现平等提供政治保障 | 第50-51页 |
(三) 主体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为实现平等提供精神动力 | 第51页 |
三、劳动解放与人类平等的实现 | 第51-55页 |
(一) 自然层面:由劳动能力的普遍发展到劳动能力差别的淡化 | 第51-52页 |
(二) 社会层面:异化劳动的扬弃与劳动关系的平等 | 第52-53页 |
(三) 人自身层面: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向人性的复归 | 第53-55页 |
四、平等的终极追求:人的自由个性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