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应力与渗透率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的物理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3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的数值模型及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4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1.2.5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特征 | 第14-21页 |
2.1 概述 | 第14页 |
2.2 经验公式 | 第14-17页 |
2.2.1 现场试验 | 第14-15页 |
2.2.2 室内试验 | 第15-17页 |
2.3 间接公式 | 第17-18页 |
2.4 耦合机理分析物理模型 | 第18-20页 |
2.4.1 洞穴-凸起结合模型 | 第18页 |
2.4.2 球形颗粒排列组成的模型 | 第18-19页 |
2.4.3 毛细管模型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21-38页 |
3.1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数学模型 | 第21-27页 |
3.1.1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 第21-23页 |
3.1.2 裂隙网络模型 | 第23-25页 |
3.1.3 双重介质模型 | 第25-27页 |
3.2 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计算方法 | 第27-37页 |
3.2.1 有限单元法 | 第28-32页 |
3.2.2 离散单元法 | 第32-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计算参数获取 | 第38-53页 |
4.1 工程地质背景 | 第38-41页 |
4.1.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8-39页 |
4.1.2 区域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 第39-40页 |
4.1.3 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40-41页 |
4.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41-47页 |
4.2.1 地形地貌 | 第41-43页 |
4.2.2 地层岩性 | 第43-44页 |
4.2.3 地质构造 | 第44-46页 |
4.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6-47页 |
4.3 边坡岩体及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 第47-51页 |
4.3.1 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 第47-48页 |
4.3.2 边坡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 第48-51页 |
4.4 边坡岩体渗透系数取值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岩体稳定性分析 | 第53-71页 |
5.1 模拟边坡概况 | 第53-54页 |
5.2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54页 |
5.2.2 地质模型 | 第54页 |
5.2.3 计算模型 | 第54-55页 |
5.3 模拟思路 | 第55-56页 |
5.4 模拟材料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56-58页 |
5.4.1 材料参数 | 第56-57页 |
5.4.2 边界条件 | 第57-58页 |
5.5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8-70页 |
5.5.1 渗流场分析 | 第58-60页 |
5.5.2 应力场分析 | 第60-66页 |
5.5.3 破坏位置分析 | 第66-69页 |
5.5.4 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