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群体纠纷诉讼解决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劳动群体纠纷及其解决概述 | 第12-18页 |
一、 劳动群体纠纷概况 | 第12-14页 |
(一) 劳动群体纠纷概念和分类 | 第12-13页 |
(二) 劳动群体纠纷特征 | 第13-14页 |
二、 劳动群体纠纷解决存在问题 | 第14-16页 |
(一) 劳动者文化程度偏低,维权意识淡薄 | 第14-15页 |
(二) 纠纷解决过程周期长成本高 | 第15页 |
(三) 劳动保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维权资源缺乏 | 第15页 |
(四) 纠纷内容复杂,处理难度大、上诉率高 | 第15-16页 |
三、 劳动者对群体纠纷解决的诉求 | 第16-18页 |
(一) 纠纷解决途径诉求 | 第16页 |
(二) 纠纷处理效果诉求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国外劳动群体诉讼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8-32页 |
一、 集团诉讼模式 | 第18-19页 |
二、 团体诉讼模式 | 第19-21页 |
(一) 德国团体诉讼 | 第19-20页 |
(二) 公益诉讼 | 第20-21页 |
三、 选定当事人模式 | 第21-22页 |
四、 示范诉讼模式 | 第22-26页 |
(一) 示范诉讼案件的选择 | 第23-24页 |
(二) 示范诉讼的公告 | 第24-25页 |
(三) 示范诉讼裁判的效力 | 第25页 |
(四) 对第三人的权利保障 | 第25-26页 |
五、 既有诉讼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集团诉讼模式问题 | 第26-27页 |
(二) 团体诉讼模式问题 | 第27-28页 |
(三) 选定当事人诉讼模式问题 | 第28页 |
(四) 示范诉讼模式问题 | 第28-29页 |
六、 对中国的启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我国基层法院劳动群体诉讼现状及其成因 | 第32-44页 |
一、 我国基层法院劳动群体诉讼现状 | 第32-37页 |
(一) 分化立案策略 | 第32-33页 |
(二) 示范案件审理方式 | 第33-34页 |
(三) 示范案件审理期限 | 第34-36页 |
(四) 示范案件判决效力 | 第36页 |
(五) 分化裁判调解或上诉 | 第36-37页 |
二、 我国基层法院劳动群体诉讼现状成因 | 第37-41页 |
(一) 群体性纠纷的社会效果 | 第37-39页 |
(二) 示范结案的法官绩效 | 第39-41页 |
三、 我国基层法院劳动群体诉讼实践效果评价 | 第41-44页 |
(一) 审判期限缩短 | 第41-42页 |
(二) 司法资源节约 | 第42-43页 |
(三) 当事人权利保障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劳动群体纠纷的示范诉讼模式构建 | 第44-51页 |
一、 劳动群体纠纷解决要求 | 第44-46页 |
(一) 群体当事人接近司法 | 第44-45页 |
(二) 劳动司法权威塑造 | 第45-46页 |
二、 劳动群体纠纷示范诉讼设计思路 | 第46-51页 |
(一) 当事人合意纳入拆分办案 | 第46-47页 |
(二) 规范示范案件遴选方式 | 第47-48页 |
(三) 强制上诉进行二审审核 | 第48-49页 |
(四) 示范诉讼契约效力与裁判效力的扩张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示范诉讼”与群体纠纷解决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