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策略 | 第12-15页 |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 | 第16-18页 |
2.1.1 基本含义 | 第16-17页 |
2.1.2 主要思想 | 第17-18页 |
2.2 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 第18-20页 |
2.2.1 大学国有资产的含义 | 第18页 |
2.2.2 大学国有资产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3 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的属性 | 第19-20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3.1 设租理论 | 第20页 |
2.3.2 寻租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新公共服务理论引入大学资产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4页 |
3.1 价值观相似 | 第21页 |
3.2 管理理念趋近 | 第21-22页 |
3.3 管理职责相近 | 第22-24页 |
第4章 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现状、问题及分析 | 第24-30页 |
4.1 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 第24-27页 |
4.1.1 大学资产管理的发展概况 | 第24页 |
4.1.2 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 | 第24-25页 |
4.1.3 大学资产管理模式 | 第25-27页 |
4.2 大学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7-30页 |
4.2.1 资产管理主体缺失 | 第27页 |
4.2.2 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利益私人化 | 第27-28页 |
4.2.3 缺少完善的监管机制 | 第28-29页 |
4.2.4 资产管理理念落后 | 第29-30页 |
第5章 S大学资产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革措施 | 第30-36页 |
5.1 S大学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 | 第30-33页 |
5.1.1 S大学学校概况 | 第30-31页 |
5.1.2 S大学资产管理现状 | 第31-33页 |
5.2 S大学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5.2.1 主体定位偏失,缺乏服务意识 | 第33页 |
5.2.2 资产管理过程中寻租现象频生 | 第33页 |
5.2.3 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5.2.4 资产管理队伍素养偏低,有碍管理理念进步 | 第34页 |
5.3 S大学资产管理解决现有问题的举措 | 第34-36页 |
5.3.1 权力下放,逐步回归本职“角色” | 第34页 |
5.3.2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多主体监督 | 第34-35页 |
5.3.3 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促进资产管理理念更新 | 第35-36页 |
第6章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大学资产管理的改革思路及相关举措 | 第36-39页 |
6.1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大学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路 | 第36页 |
6.1.1 主体回归,提升服务意识 | 第36页 |
6.1.2 监管主体更具多元化 | 第36页 |
6.1.3 注重管理队伍的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理念的更新 | 第36页 |
6.2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大学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 第36-39页 |
6.2.1 促进资产管理扁平化模式的发展,变“掌舵”为“服务” | 第36-37页 |
6.2.2 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完善监督机制 | 第37页 |
6.2.3 优化资产管理者素质,促进管理理念进步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