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2.1 高职 | 第9-10页 |
1.2.2 办学模式 | 第10-11页 |
1.2.3 行政化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1 我国高职办学模式行政化现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第12-13页 |
1.3.2 我国高职办学模式行政化现有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第13-17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1.4.3 主要观点 | 第18-19页 |
1.4.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历史追溯 | 第20-28页 |
2.1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萌芽 | 第20-21页 |
2.2 20 世纪 80 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初步发展 | 第21-23页 |
2.2.1 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学校——职业大学的出现 | 第21-22页 |
2.2.2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 | 第22-23页 |
2.2.3 高等职业教育的“身份”逐渐认同 | 第23页 |
2.3 20 世纪 90 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深入发展 | 第23-25页 |
2.3.1 政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 第24页 |
2.3.2 政府开始对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统筹管理 | 第24-25页 |
2.4 新世纪近 10 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快速发展 | 第25-26页 |
2.4.1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初见成效 | 第25页 |
2.4.2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全面展开 | 第25-26页 |
2.4.3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持久深入 | 第26页 |
2.5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历史成就 | 第26-28页 |
2.5.1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第26-27页 |
2.5.2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 第27页 |
2.5.3 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 第27-28页 |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行政化逻辑 | 第28-32页 |
3.1 层级制的政府部门管理模式 | 第28页 |
3.2 高职办学机构庞大,行政人员多 | 第28-29页 |
3.3 行政权利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 第29-30页 |
3.4 高职办学特色不明显 | 第30-32页 |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行政化办学的归因分析 | 第32-36页 |
4.1 重学轻术的传统路径依赖 | 第32-33页 |
4.2 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 | 第33页 |
4.3 高职办学没有遵循教育规律 | 第33-35页 |
4.3.1 教育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34页 |
4.3.2 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 | 第34-35页 |
4.4 高职办学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逻辑 | 第35-36页 |
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行政化办学模式的超越 | 第36-42页 |
5.1 正确定位政府角色,逐步取消行政化 | 第36-38页 |
5.1.1 精简党政机构,合理规划行政岗位 | 第36-37页 |
5.1.2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 第37页 |
5.1.3 建立高职院校领导干部遴选制度 | 第37-38页 |
5.2 遵循高职办学的教育规律 | 第38-40页 |
5.2.1 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 | 第38页 |
5.2.2 成立校务委员会,实现企业家、教授、校长共同治校 | 第38-39页 |
5.2.3 建立高职办学的多主体交往管理与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5.3 遵循高职办学的市场规律 | 第40-42页 |
5.3.1 提高高职办学的社会认同度 | 第40页 |
5.3.2 提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积极性 | 第40-41页 |
5.3.3 建立高职办学多元经费筹措制度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