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2.1 胜任力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2.4 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2.5 专业硕士导师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1.2.6 研究评述 | 第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2.1.1 财经类院校 | 第27页 |
2.1.2 专业硕士 | 第27页 |
2.1.3 导师 | 第27-28页 |
2.1.4 胜任力 | 第2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2.2.1 胜任力理论 | 第28-30页 |
2.2.2 教师知识构成理论——TPACK理论 | 第30-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34-45页 |
3.1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34页 |
3.2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的筛选与说明 | 第34-36页 |
3.2.1 指标的整理 | 第34-35页 |
3.2.2 指标频次统计 | 第35-36页 |
3.3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第36-38页 |
3.4 财经类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修改 | 第38-42页 |
3.5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模型测评 | 第45-76页 |
4.1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测评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第45-47页 |
4.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45页 |
4.1.2 调查问卷的修改和试测 | 第45页 |
4.1.3 调查问卷的发放 | 第45-46页 |
4.1.4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6-47页 |
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7-56页 |
4.2.1 相关性检验 | 第47-48页 |
4.2.2 因子分析 | 第48-52页 |
4.2.3 因子命名及解释 | 第52-55页 |
4.2.4 相关性分析 | 第55-56页 |
4.3 体系各维度权重确立 | 第56-68页 |
4.3.1 确立权重的方法 | 第56-58页 |
4.3.2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各层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58-67页 |
4.3.3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第67-68页 |
4.4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运用 | 第68-74页 |
4.4.1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现状分析 | 第68-73页 |
4.4.2 测评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国外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分析与借鉴 | 第76-82页 |
5.1 美国专业硕士导师制 | 第76-77页 |
5.1.1 导师的遴选制度 | 第76页 |
5.1.2 导师的指导模式 | 第76-77页 |
5.1.3 导师的考核制度 | 第77页 |
5.2 日本专业硕士导师制 | 第77-79页 |
5.2.1 导师的遴选制度 | 第77-78页 |
5.2.2 导师的指导模式 | 第78页 |
5.2.3 导师的考核制度 | 第78-79页 |
5.3 英国专业硕士导师制的介绍 | 第79-80页 |
5.3.1 导师的选聘制度 | 第79页 |
5.3.2 导师的指导模式 | 第79-80页 |
5.3.3 导师的考核制度 | 第80页 |
5.4 国外专业硕士导师制的分析与借鉴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提升路径 | 第82-88页 |
6.1 构建以自培为主,辅培和联培为辅的导师胜任力提升路径 | 第82-83页 |
6.2 导师自我培养 | 第83-84页 |
6.2.1 补足自身知识短板 | 第83页 |
6.2.2 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 第83-84页 |
6.2.3 培养导师职业特质 | 第84页 |
6.3 学校辅助培养 | 第84-86页 |
6.3.1 建立透明公正的导师遴选制度 | 第84-85页 |
6.3.2 创新“一主多辅”的导师组培养体系 | 第85页 |
6.3.3 健全多元的导师评价方案 | 第85-86页 |
6.4 社会联合培养 | 第86-87页 |
6.4.1 完善产学研合作配套政策 | 第86页 |
6.4.2 完善产学研合作配套设施 | 第86-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97页 |
附录1 财经类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调查问卷 | 第91-94页 |
附录2 财经类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胜任力指标体系咨询问卷 | 第94-96页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