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单位犯罪中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12-17页 |
第一节 一犯罪主体说 | 第12-13页 |
一、 单位责任与个人责任一体化说 | 第12-13页 |
二、 单位成员非主体说 | 第13页 |
第二节 二犯罪主体说 | 第13-17页 |
一、 单位犯罪主体双重性说 | 第13-14页 |
二、 两个犯罪主体说 | 第14页 |
三、 双层机制说 | 第14页 |
四、 连带刑事责任说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单位犯罪中两类责任人员的共同特征及认定标准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单位犯罪中责任人员的共同特征 | 第17-21页 |
一、 责任人员实施的犯罪行为须是为了单位的非法利益,且与单位业务有关系 | 第18-19页 |
二、 责任人员实施该行为系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 第19-20页 |
三、 责任人员对单位犯罪行为的实施须负有直接责任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认定标准 | 第21-27页 |
一、 学术界观点综述及评析 | 第22-25页 |
二、 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单位犯罪中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标准 | 第27-31页 |
一、 学术界观点综述及评析 | 第27-28页 |
二、 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单位犯罪中两类责任人员之关系 | 第31-39页 |
第一节 不同类型责任人员之间的区别 | 第31-33页 |
一、 二者在单位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 第31-32页 |
二、 二者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第32页 |
三、 二者在主观恶性上表现程度不同 | 第32页 |
四、 二者承担刑事责任的轻重不同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不同类型责任人员之间的关系 | 第33-39页 |
一、 案情简介 | 第33-34页 |
二、 学术界观点综述 | 第34-35页 |
(一) 共同犯罪肯定说 | 第34页 |
(二) 共同犯罪否定说 | 第34-35页 |
(三) 折衷说 | 第35页 |
三、 相关法律规定及评析 | 第35-36页 |
四、 责任人员关系之探究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单位犯罪责任人员之处刑原则 | 第39-43页 |
一、 对单位犯罪中责任人员的刑罚轻于对自然人犯罪的刑罚的原则 | 第39-41页 |
二、 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罚轻于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刑罚的原则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单位犯罪责任人员其他疑难问题探究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关于单位“实质死亡”后,能否继续追究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问题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关于单位及其责任人员是否适用自首的问题 | 第45-49页 |
一、 单位自首与责任人员自首的理论研究 | 第46-47页 |
二、 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评析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