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15-16页 |
2. 贫困的界定与农村贫困的成因 | 第16-21页 |
2.1 贫困的含义与标准 | 第16-18页 |
2.2 农村贫困的成因 | 第18-21页 |
2.2.1 历史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2.2.2 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 第19页 |
2.2.3 人性化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2.2.4 政策因素分析 | 第20页 |
2.2.5 市场经济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3. 农村扶贫的发展阶段和传统模式 | 第21-29页 |
3.1 农村扶贫的发展阶段 | 第21-24页 |
3.1.1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 第21页 |
3.1.2 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 第21-22页 |
3.1.3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 第22页 |
3.1.4 第四阶段:综合扶贫阶段(2000-至今) | 第22-24页 |
3.2 传统扶贫模式分析 | 第24-29页 |
3.2.1 财政扶贫模式分析 | 第24-25页 |
3.2.2 产业化扶贫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3.2.3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分析 | 第26-27页 |
3.2.4 文化扶贫模式分析 | 第27页 |
3.2.5 劳动力转移扶贫模式分析 | 第27-29页 |
4. 广东省农村扶贫实践分析 | 第29-36页 |
4.1 广东省农村扶贫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4.1.1 广东省农村扶贫现状 | 第29页 |
4.1.2 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产生背景 | 第29-30页 |
4.2 广东“双到”扶贫实践的主要做法 | 第30-33页 |
4.2.1 建档立卡,实施“靶向疗法” | 第30-31页 |
4.2.2 定点结对,责任落实到人 | 第31-32页 |
4.2.3 规划先行,科学制定落实项目 | 第32-33页 |
4.2.4 多方筹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33页 |
4.2.5 建制问责,形成考核监督机制 | 第33页 |
4.3 广东省农村扶贫的创新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4.3.1 广东省农村扶贫的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4.3.2 广东农村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5. 建立新的扶贫模式——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构想 | 第36-43页 |
5.1 社会化大扶贫模式需要建立广泛的资金来源机制 | 第36-38页 |
5.1.1 社会化大扶贫资金委员会 | 第36-37页 |
5.1.2 扶贫资金漏出的渠道及对策 | 第37-38页 |
5.2 社会化大扶贫模式要吸纳社会各界构建反贫困联盟 | 第38-40页 |
5.2.1 政府主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5.2.2 非政府组织扶贫的优势 | 第38-39页 |
5.2.3 贫困主体参与扶贫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5.2.4 反贫困联盟的组建 | 第40页 |
5.3 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40-41页 |
5.3.1 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目标确定机制 | 第40页 |
5.3.2 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项目选择机制 | 第40-41页 |
5.3.3 社会化大扶贫的考核监督机制 | 第41页 |
5.4 社会化大扶贫模式还需推动政府完善社会制度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