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DNA条形码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1.1 DNA条形码的产生及发展 | 第12-13页 |
1.1.2 DNA条形码工作原理 | 第13页 |
1.1.3 DNA条形码标记基因 | 第13-14页 |
1.1.4 DNA条形码数据库 | 第14-15页 |
1.1.5 DNA条形码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1.6 DNA条形码在生物分类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1.7 DNA条形码的优势及争议 | 第18-19页 |
1.2 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 | 第19-20页 |
1.3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概况 | 第20-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DNA条形码研究 | 第24-6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1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名录整理 | 第24-25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2.1.3 实验器材 | 第25-26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5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页 |
2.1.6 PCR扩增 | 第26-28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1 COI序列整理 | 第28页 |
2.2.2 遗传距离分析 | 第28页 |
2.2.3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科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的SOM模型预测 | 第28页 |
2.3 结果 | 第28-30页 |
2.3.1 COI序列特征 | 第28-29页 |
2.3.2 遗传距离分析 | 第29页 |
2.3.3 邻接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2.3.4 DNA条形码间隙 | 第30页 |
2.3.5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科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 | 第30页 |
2.4 讨论 | 第30-36页 |
2.4.1 DNA条形码在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 | 第31页 |
2.4.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遗传分化异常的类群 | 第31-34页 |
2.4.3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总体遗传分化 | 第34-35页 |
2.4.4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科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的SOM模型预测可行性 | 第35-36页 |
2.5 结论 | 第36-38页 |
附表 | 第38-53页 |
附图 | 第53-60页 |
第3章 鲤形目鱼类DNA条形码研究 | 第60-9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3.1.1 序列收集 | 第60-61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3.2.1 COI序列整理 | 第61页 |
3.2.2 遗传距离分析 | 第61页 |
3.2.3 各科遗传距离比较分析 | 第61页 |
3.2.4 鲤形目科属种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的SOM模型预测 | 第61页 |
3.3 结果 | 第61-64页 |
3.3.1 COI序列特征 | 第61-62页 |
3.3.2 鲤形目鱼类的遗传距离 | 第62页 |
3.3.3 鲤形目鱼类的条形码间隙 | 第62页 |
3.3.4 鲤形目各科鱼类的遗传距离比较 | 第62-63页 |
3.3.5 鲤形目鱼类的科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 | 第63页 |
3.3.6 鲤形目鱼类的属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 | 第63-64页 |
3.3.7 鲤形目鱼类的种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 | 第64页 |
3.4 讨论 | 第64-67页 |
3.4.1 COI序列在鲤形目鱼类DNA条形码研究中的有效性 | 第64-65页 |
3.4.2 鲤形目鱼类的DNA条形码遗传分化 | 第65-66页 |
3.4.3 鲤形目各科鱼类的遗传分化比较 | 第66页 |
3.4.4 鱼类科属种级水平特征诊断位点的SOM模型预测可行性 | 第66-67页 |
3.5 结论 | 第67-68页 |
附表 | 第68-83页 |
附图 | 第83-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