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有轨电车的发展背景 | 第11页 |
1.1.2 低地板有轨电车制动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低地板有轨电车制动系统技术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德国克诺尔公司有轨电车制动系统 | 第12-13页 |
1.2.2 德国西门子公司有轨电车制动系统 | 第13-14页 |
1.2.3 国内低地板有轨电车制动系统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制动系统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低地板有轨电车制动系统机理分析 | 第20-33页 |
2.1 低地板有轨电车制动系统总体方案 | 第20-24页 |
2.1.1 系统方案 | 第20-22页 |
2.1.2 总体构成 | 第22-24页 |
2.2 低地板有轨电车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2.2.1 M-EBCU工作原理 | 第24页 |
2.2.2 T-EBCU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2.3 动车液压单元工作原理 | 第25页 |
2.2.4 拖车液压单元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2.3 制动系统控制策略选择 | 第26-28页 |
2.4 制动系统相关参数分析 | 第28-32页 |
2.3.1 有轨电车载重分析 | 第28页 |
2.3.2 制动减速度分析 | 第28-29页 |
2.3.3 车辆运行阻力分析 | 第29页 |
2.3.4 电制动力分析 | 第29-30页 |
2.3.5 磁轨制动力分析 | 第30-31页 |
2.3.6 制动缸压力分析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有轨电车制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3-46页 |
3.1 列车制动系统部件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3.1.1 基础制动装置仿真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3.1.2 快速开关阀的工作原理及模型建立 | 第34-37页 |
3.1.3 电制动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1.4 列车总制动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3.2 列车制动控制单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3.2.1 动车M_EBCU的仿真建模 | 第39页 |
3.2.2 拖车T_EBCU的仿真建模 | 第39-40页 |
3.2.3 动车液压单元的仿真建模 | 第40页 |
3.2.4 拖车液压单元的仿真建模 | 第40-41页 |
3.2.5 制动控制单元VCU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3 单车制动系统模型建立及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3.4 整车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整车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 第46-57页 |
4.1 紧急制动的仿真分析 | 第46-50页 |
4.1.1 定载工况下紧急制动 | 第46-48页 |
4.1.2 超载工况下紧急制动 | 第48-50页 |
4.2 常用制动的仿真分析 | 第50-54页 |
4.2.1 定载工况最大常用制动 | 第50-52页 |
4.2.2 超载工况下最大常用制动 | 第52-54页 |
4.3 安全制动的仿真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制动系统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57-71页 |
5.1 快速开关阀性能参数分析 | 第57-62页 |
5.1.1 PWM载波频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5.1.2 PWM占空比的影响 | 第58-59页 |
5.1.3 PID参数选择的影响 | 第59-61页 |
5.1.4 误差阈值对制动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5.2 进油电磁阀开度对制动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排油电磁阀开度对制动性能的影响 | 第63页 |
5.4 制动管径对制动系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 制动管长对制动系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6 蓄能器压力变化对制动系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7 恒转矩区与自然特性区切换点速度对制动系统的影响 | 第67-69页 |
5.8 电制动力切除的速度淡出点优化 | 第69-7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