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22页 |
(一)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1.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2.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1."健康第一"课程改革理念 | 第13-14页 |
2.终身体育思想 | 第14-15页 |
3.和谐教育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1.运动会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3.本研究的界定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2-2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50页 |
(一) 七所高校运动会开展现状考察 | 第24-33页 |
1.运动会的结构和组成 | 第24-25页 |
2.运动会的概况 | 第25-28页 |
3.运动会项目设置与内容 | 第28-30页 |
4.运动会的评价机制 | 第30-32页 |
5.运动会经费来源和支出 | 第32页 |
6.运动会对外开放情况 | 第32-33页 |
(二) 学生对学校运动会满意度的现状调查 | 第33-46页 |
1.学生的基本结构 | 第33页 |
2.学生对学校运动会的态度 | 第33-36页 |
3.学生对运动会的参与情况 | 第36-39页 |
4.学生参加比赛的动机 | 第39-40页 |
5.学生对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需求 | 第40-43页 |
6.学生对运动会评价中奖励的倾向性认识 | 第43-44页 |
7.学生对学校运动会的总体改革意见与期望 | 第44-45页 |
8.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三) 个案分析 | 第46-50页 |
1.上海财经大学的体育节 | 第46-49页 |
2.华东理工大学的体育节 | 第49-50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建议 | 第50-63页 |
(一) 结论 | 第50-54页 |
1.上海市部分高校现行运动会的优点 | 第50页 |
2.上海市部分高校现行运动会的不足 | 第50-54页 |
(二) 建议 | 第54-63页 |
1.充分重视运动会,发挥领导带头作用 | 第54页 |
2.进一步完善项目设置,健全项目内容 | 第54-55页 |
3.设置和完善教师项目,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和谐教育 | 第55页 |
4.有效延长学校运动会持续时间,加强赛事组织和管理 | 第55-56页 |
5.变革开幕式,改变开幕式的参赛主体 | 第56页 |
6.变革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热情 | 第56-57页 |
7.加强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力度、增加体育文化宣传 | 第57-58页 |
8.广邀社区团体参与,加强对外联系 | 第58页 |
9.扩展经费来源、增加学校运动会的资金投入 | 第58页 |
10.组织志愿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 第58-59页 |
11.加强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的啦啦队建设 | 第59-63页 |
附录1:访谈大纲 | 第63-64页 |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