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一、人际传播 | 第9-10页 |
二、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 第10页 |
三、社交与表情符号使用 | 第10-12页 |
第二章 研究问题和方法 | 第12-16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一) 网络民族志 | 第13-14页 |
(二) 访谈 | 第14-15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对斗图发展的分析 | 第16-30页 |
一、对斗图产生的媒介环境分析 | 第16-21页 |
(一) 互联网成为传播新媒介 | 第16页 |
(二) 社交软件及表情功能的发展 | 第16-20页 |
(三) 网络技术革新日新月异 | 第20-21页 |
二、对斗图发展过程的分析 | 第21-24页 |
(一) 起源于在线聊天软件 | 第21页 |
(二) 发展于论坛 | 第21-22页 |
(三) 流行于社交网络 | 第22-23页 |
(四) 日常于微信 | 第23-24页 |
三、对斗图存在的人际交流环境分析 | 第24-30页 |
(一) 人际传播手段“丰裕”化 | 第25-26页 |
(二) 人际传播形式走向“读图时代” | 第26-27页 |
(三) 人际传播主体变身“手机人” | 第27-28页 |
(四) 移动社交成为人际传播主流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对斗图现象的分析 | 第30-47页 |
一、对斗图这种交流行为的分析 | 第30-34页 |
(一) 斗图中“斗”的特点 | 第30-32页 |
(二) 斗图中“斗”的意义 | 第32-34页 |
二、对斗图行为主体的分析 | 第34-39页 |
(一) 关系交往的需要 | 第35-36页 |
(二) 社交礼仪的需要 | 第36-37页 |
(三) 情感表达的需要 | 第37-38页 |
(四) 印象管理的需要 | 第38-39页 |
三、对斗图内容的分析 | 第39-43页 |
(一) 斗图中“图”的特点 | 第39-41页 |
(二) 斗图中“图”的意义 | 第41-43页 |
四、对斗图场所的分析 | 第43-47页 |
(一) 微信——虚拟空间 | 第43-44页 |
(二) 斗图与新型社会关系 | 第44-45页 |
(三) 微信的商业性与消费主义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50页 |
一、斗图是什么 | 第47页 |
二、斗图的意义 | 第47-48页 |
三、斗图——后现代主义的狂欢 | 第48-50页 |
(一) “斗”是个性与抵抗 | 第48页 |
(二) “斗”流通快感与意义 | 第48-49页 |
(三) 斗图的两面性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1: 参与式观察调查2017.7.1-2017.10.30 | 第52-59页 |
一、微信平台 | 第52-56页 |
二、知乎社区 | 第56-58页 |
三、百度贴吧 | 第58-59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和内容2017. 8.1-2017.11.1 | 第59-64页 |
一、访谈问题与回答 | 第59-62页 |
二、参与访谈者和研究者的微信自定义表情区 | 第62-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