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动汽车及其充电网络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电动汽车的发展现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电动汽车发展情况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基于城市交通行为的充电网络规划方案 | 第19-31页 |
2.1 电动汽车 | 第19-20页 |
2.1.1 电动汽车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纯电动汽车的相关指标 | 第19-20页 |
2.2 充电设施 | 第20-23页 |
2.2.1 充电设施的类型 | 第20-21页 |
2.2.2 充电设施的建设形式 | 第21-22页 |
2.2.3 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现状 | 第22-23页 |
2.3 用户用车行为分析 | 第23-26页 |
2.3.1 汽车用户的出行目的 | 第24页 |
2.3.2 出行时间 | 第24-25页 |
2.3.3 出行距离 | 第25-26页 |
2.3.4 停车情况 | 第26页 |
2.4 充电网络规划方案 | 第26-28页 |
2.4.1 城市交通特点的总结 | 第26-27页 |
3.4.2 充电桩的规划方案 | 第27-28页 |
3.4.3 充电站的规划方案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充电网络选址规划 | 第31-49页 |
3.1 标准充电桩的选址规划 | 第32-39页 |
3.1.1 充电桩选址模型 | 第33-34页 |
3.1.2 最小覆盖圆 | 第34-35页 |
3.1.3 基于Voronoi图充电桩覆盖范围的划分 | 第35-36页 |
3.1.4 模型解析 | 第36-39页 |
3.2 充电站选址 | 第39-48页 |
3.2.1 截流模型 | 第40-42页 |
3.2.2 基于行驶路线分析充电站密度规划 | 第42-44页 |
3.2.3 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3.2.4 模型解析 | 第45-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研究 | 第49-65页 |
4.1 基于Gompertz模型的电动汽车保有量的预测模型 | 第49-51页 |
4.1.1 Gompertz模型 | 第49页 |
4.1.2 预测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1.3 待估参数的确定 | 第50页 |
4.1.4 电动汽车保有量的预测 | 第50-51页 |
4.2 充电需求的预测与充电系统的规模 | 第51-55页 |
4.2.1 充电桩数量规划 | 第51-53页 |
4.2.2 充电站最佳容量分析 | 第53-55页 |
4.3 充电系统的运营 | 第55-59页 |
4.3.1 充电桩的运营分析 | 第55-56页 |
4.3.2 充电站的运营分析 | 第56-58页 |
4.3.3 充电设施盈利分析 | 第58-59页 |
4.4 用户的充电代价 | 第59-63页 |
4.4.1 充电时间代价的计算 | 第59-61页 |
4.4.2 充电过程中的经济代价 | 第61-62页 |
4.4.3 用户充电代价分析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充电服务网络运营演算软件平台 | 第65-73页 |
5.1 软件平台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第65-66页 |
5.2 开发环境 | 第66页 |
5.3 软件功能 | 第66-70页 |
5.3.1 主界面设计 | 第66-67页 |
5.3.2 子功能模块设计 | 第67-70页 |
5.4 演算流程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总结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