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縮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遗传多样性 | 第15页 |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 | 第15-18页 |
1.2.1 形态学法 | 第15-16页 |
1.2.2 细胞学法 | 第16页 |
1.2.3 生化标记法 | 第16页 |
1.2.4 分子标记法 | 第16-18页 |
1.3 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1 辣椒的起源与传播 | 第18-19页 |
1.3.2 辣椒的分类 | 第19页 |
1.3.3 辣椒属种质资源的收集 | 第19-20页 |
1.3.4 辣椒属种质资源的评价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辣椒资源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23-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2.1.2 试验用试剂 | 第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田间实验设计 | 第24页 |
2.2.2 植物学性状测定方法和标准 | 第24-25页 |
2.2.3 SSR分析 | 第25-27页 |
2.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2.3.1 植物学多样性的研究 | 第28-30页 |
2.3.2 国内种质资源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0-33页 |
2.3.3 国外辣椒种质资源(29份)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3-35页 |
2.3.4 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多样性比较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我国辣椒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分析 | 第38-4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1 田间实验设计 | 第38页 |
3.2.2 植物学性状测定方法和标准 | 第38页 |
3.2.3 SSR分析 | 第38页 |
3.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3.1 群体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3.3.2 基因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3.3.3 三个亚群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我国辣椒种质资源对黄瓜花叶病毒(CMV)抗病性分析 | 第44-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4.1.2 抗病性鉴定 | 第44-45页 |
4.1.3 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4.2.1 抗病性分布范围和抗性分类 | 第45-49页 |
4.2.2 抗病性与变种类型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49-50页 |
4.2.3 辣椒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与CMV抗性关系分析 | 第50-51页 |
4.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