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生物量模型及碳储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1.2.1 森林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2.3 单木生物量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4 生物量分配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5 我国落叶松生物量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拟解决问题 | 第18-19页 |
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3 创新点 | 第20-22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2-25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3.2 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3.2.1 地貌与地形地势 | 第22页 |
3.2.2 气候特点 | 第22-23页 |
3.2.3 土壤类型 | 第23页 |
3.3 森林植被分布 | 第23页 |
3.4 林分特点 | 第23-25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4.1 标准地设置及采伐木的确定 | 第25页 |
4.2 树干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页 |
4.3 树皮生物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4.4 枝条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4.4.1 一级枝条数量与最大基径 | 第26页 |
4.4.2 一级枝条基径分布 | 第26页 |
4.4.3 枝条分支关系 | 第26-27页 |
4.4.4 枝条生物量 | 第27页 |
4.5 叶片生物量的测定 | 第27页 |
4.6 单株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4.7 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28页 |
4.8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4.9 模型评价和比较 | 第28-29页 |
4.10 碳储量的估算 | 第29-30页 |
5. 结果分析 | 第30-54页 |
5.1 树干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5.1.1 树高曲线方程 | 第30页 |
5.1.2 树干材积方程 | 第30-31页 |
5.1.3 树干生物量方程 | 第31页 |
5.2 树皮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5.2.1 树皮厚度与开裂 | 第31-32页 |
5.2.2 树皮体积 | 第32-33页 |
5.2.3 树皮生物量 | 第33-34页 |
5.3 枝条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34-42页 |
5.3.1 枝条分支关系 | 第34-38页 |
5.3.2 枝条生物量 | 第38-42页 |
5.4 叶片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5.5 单株地上生物量模型 | 第46-47页 |
5.6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 第47-48页 |
5.7 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8-51页 |
5.7.1 单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8-49页 |
5.7.2 树皮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9页 |
5.7.3 枝条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9-51页 |
5.7.4 叶片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51页 |
5.8 生物量与蓄积量关系 | 第51-53页 |
5.9 大兴安岭地区碳储量 | 第53-54页 |
6. 结论 | 第54-56页 |
7. 讨论 | 第56-60页 |
7.1 树干和树皮生物量 | 第56页 |
7.2 枝条和叶片生物量 | 第56-58页 |
7.2.1 枝条分支关系 | 第56-57页 |
7.2.2 枝条生物量 | 第57页 |
7.2.3 叶片生物量 | 第57-58页 |
7.3 单木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 | 第58-59页 |
7.4 碳储量与碳密度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67页 |
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