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本文特色与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隧道病害调查、分析及治理 | 第18-41页 |
2.1 隧道病害概论 | 第18页 |
2.2 隧道漏水常见原因归纳 | 第18-20页 |
2.2.1 地质原因 | 第18页 |
2.2.2 设计原因 | 第18-19页 |
2.2.3 施工原因 | 第19-20页 |
2.2.4 运营后原因 | 第20页 |
2.3 运营中隧道水害种类及其危害 | 第20-21页 |
2.3.1 隧道漏水和涌水 | 第20-21页 |
2.3.2 衬砌周围积水 | 第21页 |
2.3.3 潜流冲刷 | 第21页 |
2.4 蟠龙隧道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2.4.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4.2 地层岩性及构造 | 第22页 |
2.4.3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2页 |
2.4.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2.5 蟠龙隧道设计 | 第23-26页 |
2.5.1 衬砌结构设计 | 第23页 |
2.5.2 洞内防排水设计 | 第23-26页 |
2.6 蟠龙隧道漏水情况调查 | 第26-31页 |
2.7 蟠龙隧道漏水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2.7.1 地质原因(渗漏水来源诱因) | 第31页 |
2.7.2 设计原因 | 第31-32页 |
2.7.3 施工原因 | 第32-33页 |
2.7.4 运营后原因 | 第33-35页 |
2.8 隧道病害检测技术与治理措施 | 第35-40页 |
2.8.1 隧道病害检测技术 | 第35-38页 |
2.8.2 隧道病害治理措施 | 第38-40页 |
2.9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变形和破坏规律研究 | 第41-70页 |
3.1 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41-48页 |
3.1.1 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41-42页 |
3.1.2 结构特征值的提取 | 第42页 |
3.1.3 模态叠加法 | 第42-44页 |
3.1.4 阻尼 | 第44-45页 |
3.1.5 瞬态模态动力学分析 | 第45-48页 |
3.2 混凝土刚度退化 | 第48-50页 |
3.2.1 本构关系 | 第48页 |
3.2.2 损伤与刚度退化 | 第48-50页 |
3.3 地震波的选取与校正 | 第50-52页 |
3.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0-51页 |
3.3.2 地震波的校正 | 第51-52页 |
3.4 模型参数确定原理 | 第52-56页 |
3.4.1 阻尼 | 第52-53页 |
3.4.2 二维粘—弹性人工边界 | 第53-55页 |
3.4.3 动力时程分析 | 第55-56页 |
3.5 数值模拟 | 第56-58页 |
3.5.1 模拟工况 | 第56页 |
3.5.2 阻尼的确定 | 第56-57页 |
3.5.3 施加边界 | 第57-58页 |
3.6 地震波动力响应分析 | 第58-68页 |
3.6.1 应力时程分析 | 第58-59页 |
3.6.2 位移时程分析 | 第59-62页 |
3.6.3 损伤时程分析 | 第62-66页 |
3.6.4 损伤点应力时程分析 | 第66-68页 |
3.7 结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大型车辆撞击作用下隧道结构变形和破坏以及车内人员受到伤害的规律研究 | 第70-86页 |
4.1 ABAQUS中的接触关系 | 第70-71页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71-73页 |
4.2.1 隧道模型 | 第71-72页 |
4.2.2 大型车辆有限元模型 | 第72-73页 |
4.3 客车碰撞下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及破坏结果分析 | 第73-77页 |
4.3.1 应力分析 | 第73-75页 |
4.3.2 位移分析 | 第75-76页 |
4.3.3 损伤分析 | 第76-77页 |
4.3.4 与蟠龙隧道事故对比 | 第77页 |
4.4 货车与隧道衬砌结构碰撞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4.4.1 应力分析 | 第78-79页 |
4.4.2 位移分析 | 第79-81页 |
4.4.3 损伤分析 | 第81-82页 |
4.5 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分析 | 第82-84页 |
4.5.1 客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分析 | 第82-83页 |
4.5.2 货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分析 | 第83-84页 |
4.6 结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结论 | 第86-87页 |
5.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92-9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