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的三维空间展布规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0-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含铁建造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深部铁矿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鞍山-本溪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8页 |
2.1 “鞍山式”条带状铁矿概述 | 第17-18页 |
2.2 鞍山-本溪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6页 |
2.2.1 地层 | 第18-23页 |
2.2.2 区域构造 | 第23-24页 |
2.2.3 岩浆岩 | 第24-25页 |
2.2.4 变质岩 | 第25-26页 |
2.3 鞍山-本溪地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26-28页 |
2.3.1 重力特征 | 第26-27页 |
2.3.2 磁场特征 | 第27-28页 |
第3章 鞍山-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特征 | 第28-34页 |
3.1 含铁建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1页 |
3.1.1 主量元素 | 第28-29页 |
3.1.2 稀土元素 | 第29-30页 |
3.1.3 微量元素 | 第30-31页 |
3.1.4 磁铁矿 | 第31页 |
3.2 含铁建造的变形特征 | 第31-32页 |
3.3 含铁建造的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第4章 鞍山-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的三维空间展布规律 | 第34-51页 |
4.1 构建三维含铁建造空间模型的方法 | 第34-40页 |
4.1.1 基于地质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第34-36页 |
4.1.2 分块地质建模方法 | 第36-38页 |
4.1.3 地球物理综合约束建模方法 | 第38-40页 |
4.2 铁矿的空间展布规律 | 第40-44页 |
4.2.1 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40-41页 |
4.2.2 赤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41-42页 |
4.2.3 富铁矿的空间富集规律 | 第42-44页 |
4.3 含铁建造空间展布规律 | 第44-51页 |
4.3.1 铁矿与含铁建造的空间关系 | 第44-45页 |
4.3.2 含铁建造空间展布规律 | 第45-49页 |
4.3.3 含铁建造空间展布模型 | 第49-51页 |
第5章 鞍山-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空间展布的影响因素 | 第51-56页 |
5.1 构造的影响 | 第51-54页 |
5.1.1 褶皱的影响 | 第51-53页 |
5.1.2 断裂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 岩体侵入的影响 | 第54页 |
5.3 风化剥蚀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6章 鞍山-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的形成演化及预测 | 第56-64页 |
6.1 含铁建造的形成模式 | 第56-57页 |
6.2 含铁建造的演化模式 | 第57-61页 |
6.2.1 古陆核形成阶段 | 第57-58页 |
6.2.2 古陆块形成发展阶段 | 第58-59页 |
6.2.3 陆块盖层发展形成阶段 | 第59-60页 |
6.2.4 濒太平洋边缘活动带发展阶段 | 第60-61页 |
6.3 含铁建造的原生形态 | 第61-62页 |
6.4 隐伏铁矿的空间展布预测 | 第62-6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