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自组织网协同同步方法与信道接入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 1.1.1 无线自组织网络概述 | 第14-15页 |
| 1.1.2 无线自组织网络MAC层协议 | 第15-17页 |
| 1.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 1.2.1 自组织网络时间同步 | 第18-19页 |
| 1.2.2 自组织网络异常检测 | 第19页 |
| 1.2.3 自组织网络信道分配 | 第19-21页 |
| 1.3 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21-22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3.2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22页 |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无线自组织网拓扑参数对同步的影响分析 | 第24-44页 |
| 2.1 概述 | 第24页 |
| 2.2 文献分析 | 第24-25页 |
| 2.3 模型介绍 | 第25-28页 |
| 2.3.1 网络同步模型 | 第25-26页 |
| 2.3.2 次大特征值对收敛影响 | 第26-28页 |
| 2.3.3 RGG模型 | 第28页 |
| 2.4 网络介数 | 第28-37页 |
| 2.4.1 定义 | 第29-30页 |
| 2.4.2 介数与网络收敛 | 第30页 |
| 2.4.3 RGG图中介数与收敛仿真分析 | 第30-37页 |
| 2.5 网络结构熵 | 第37-42页 |
| 2.5.1 定义 | 第37-38页 |
| 2.5.2 RGG图中结构熵与收敛仿真分析 | 第38-4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协同同步算法中的异常节点检测 | 第44-64页 |
| 3.1 概述 | 第44页 |
| 3.2 文献分析 | 第44-46页 |
| 3.3 模型构建 | 第46-48页 |
| 3.3.1 网络模型 | 第46-47页 |
| 3.3.2 异常同步模型 | 第47-48页 |
| 3.4 相关系数 | 第48-51页 |
| 3.4.1 皮尔逊相关系数 | 第49-50页 |
| 3.4.2 斯皮尔曼相关系数 | 第50-51页 |
| 3.4.3 相关系数的选择 | 第51页 |
| 3.5 异常节点检测算法 | 第51-55页 |
| 3.5.1 算法描述 | 第52-54页 |
| 3.5.2 算法可行性分析 | 第54-55页 |
|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 3.6.1 一次检测 | 第55-58页 |
| 3.6.2 实时检测 | 第58-62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引入改进退避机制的HRMA协议性能分析 | 第64-86页 |
| 4.1 概述 | 第64页 |
| 4.2 文献分析 | 第64-66页 |
| 4.3 HRMA协议介绍 | 第66-68页 |
| 4.4 引入BEB退避机制性能分析 | 第68-73页 |
| 4.4.1 BEB退避机制 | 第69-70页 |
| 4.4.2 吞吐率性能分析 | 第70-73页 |
| 4.5 P_(e|k)的推导 | 第73-79页 |
| 4.5.1 2(K+1)状态马尔科夫链 | 第73-77页 |
| 4.5.2 简化后推导 | 第77-79页 |
| 4.6 仿真分析 | 第79-8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90页 |
| 5.1 结论和主要工作 | 第86-88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工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