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及难点重点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二、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及重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从危机管理角度研究网络舆情 | 第15-23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的联系 | 第15-18页 |
一、舆情及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 | 第15-16页 |
(一) 舆情的概念及其同舆论的区别 | 第15页 |
(二)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 第15-16页 |
二、网络舆情管理与传统舆情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第16-17页 |
三、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安机关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点 | 第18-23页 |
一、我国网络舆情现状及特殊性 | 第18-19页 |
二、我国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 | 第19-20页 |
(一) 执法"硬伤"与服务意识缺失 | 第19页 |
(二) 片面信息、谣言发布与公安机关草率反应 | 第19页 |
(三) 媒体报道与沟通障碍 | 第19页 |
(四) 信息不对等 | 第19-20页 |
三、危机管理中公安机关与媒体、公众之间的关系 | 第20-23页 |
(一) 公安机关和媒体的互动 | 第20-21页 |
(二) 公众和媒体的互动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躲猫猫"事件调查情况案例研究 | 第23-33页 |
第一节 "躲猫猫"事件情况 | 第23-25页 |
一、"躲猫猫"事件舆情产生经过 | 第23页 |
二、事件背景 | 第23-25页 |
(一) 公安机关的地位和工作性质 | 第23-24页 |
(二) 公安监所组成、发展及特殊性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相应网络舆情变化及趋向 | 第25-31页 |
一、质疑期 | 第26页 |
二、爆发期 | 第26-27页 |
三、高潮期 | 第27-29页 |
四、消退期 | 第29-31页 |
第三节 "躲猫猫"事件的启示 | 第31-33页 |
一、我国在民主建设上不断进步 | 第31页 |
二、法律和规章制度须切实贯彻执行 | 第31-32页 |
三、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应充分发挥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策 | 第33-42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一、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二、对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监督作用认识不足 | 第33页 |
三、民警的舆论危机意识不强 | 第33页 |
四、缺乏与新闻媒体沟通的技巧 | 第33-34页 |
五、信息收集方式速度有待提高 | 第34页 |
第二节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 第34-42页 |
一、网络舆情危机预警阶段 | 第34-35页 |
(一) 健全预警机制并强化宣传 | 第34页 |
(二) 强化调查取证并积极反馈 | 第34-35页 |
(三) 强化舆情意识和理念教育 | 第35页 |
二、网络舆情危机发生阶段 | 第35-36页 |
(一) 健全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 第35-36页 |
(二) 密切关注舆情发展趋向 | 第36页 |
(三) 加紧对相关事件处置 | 第36页 |
三、网络舆情危机爆发阶段 | 第36-38页 |
(一) 及时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 | 第36-37页 |
(二) 建设警务网络危机公共关系 | 第37页 |
(三) 健全警方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 | 第37-38页 |
四、网络舆情危机消退阶段 | 第38-42页 |
(一) 分析舆情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 第38-39页 |
(二) 强化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及落实 | 第39页 |
(三) 增加工作透明度 | 第39-40页 |
(四) 强化情报工作以及多部门之间的联动 | 第40页 |
(五) 强化对民警形象的正面宣传 | 第40页 |
(六) 积极与新闻媒体联系沟通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9页 |